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悬疑片英国,法国,德国2011

主演:加里·奥德曼,科林·费尔斯,汤姆·哈迪,约翰·赫特,托比·琼斯,马克·斯特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塞伦·希德,大卫·丹席克

导演: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

播放地址

 剧照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1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2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3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4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5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6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13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14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15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16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17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18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19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12:10

详细剧情

冷战时,全球两大特工组织——俄罗斯“中心”与英国“圆场”明争暗斗。特工遇害,高层震怒,责成“圆场”挖出“地鼠”。怀疑对象共有5人,即圆场上任“老总”命名的锅匠,裁缝,士兵,穷人,乞丐。其中,金盆洗手的“乞丐”乔治·史迈利(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饰)本来有重大嫌疑。某日,行动组-剥头皮组头目的彼得·吉勒姆(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与英国内阁办公室谍报总监拉康排除了史迈利的嫌疑,令其重新出山,负责挖出“地鼠”。于是,史迈利开始分别走访故人,调查“圆场”老大阿勒莱恩,裁缝-比尔·海顿(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饰),士兵-掌管东欧事务的资深间谍罗埃·布兰德,穷人-后勤部门点路灯组组长托比·伊斯特哈斯。一时间,圆场疑云密布,人人自危,究竟谁才是“地鼠”……   本片本片根据约翰·勒卡雷的同名小...

 长篇影评

 1 ) 故事没讲好

  虽然现在已经是公元21世纪了,但同为一种娱乐方式,小说和电影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当你观看一本小说时,你可以在漏掉某个重要线索后,回头翻看前面的情节,但观看一部电影呢?往往不会,为什么?因为和小说相比,电影天然的就给你制造了一个梦幻般的“视觉虚拟空间”,使你不忍回头翻看(REW)以前的情节。但问题就来了,当一部线索庞杂的悬念小说被改编成一部电影后,就需要适当的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线索,免得观众看得观众们丈二和尚摸著着头脑,最后失却了继续观看它的兴趣。但很可惜,本片导演Tomas Alfredson看来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观众往往可以容忍电影的制作者把他们当做白痴看待,甚至会达到乐此不疲的程度(参看绝大多数“名侦探”电影),但是,观众们却往往难以消受导演把他们当做“名侦探”看待。
  很遗憾,我就是后一种观众。

 2 ) 细节与情感

       对于任何对这部电影的推崇,我都是抱着十万分的赞同的,但是我更推荐的一点是,各位可以选择性的看一下1979年版的电视剧版。这两种版本之间存在着种种的不同,必须要讲的一点是,确实在两个小时之内要讲出与七个小时同样的故事,在细节方面,确实要有所欠缺。而此部电影相较于前作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抑或是闪光点,可以说是人物的情感表露,尤其是作为主角的乔治·斯迈利,影片中对于主角的琢磨相较于前作而言,从比例上讲,要多了许多。
       很出名的一本谍战小说。由著名的谍战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创作而成。对于谍战小说,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些人侧重于细节本身,关于间谍的沟通方式,策反的方式,以及查出卧底的方式等等,而另一些人,则关注间谍本人的情感活动,一个人表面上是如何的坚强,而内心却又如何脆弱。对于此影片,个人的感觉上,相较于前作,更侧重于情感的描述。因此,可能在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上,似乎显得有些突兀。包括一开始烂苹果行动实施时的沟通,以及接下来的一些行动的具体细节,本片并没有着墨很多。但,尽管如此,并不能抹杀这部电影的一切,就认为它是一部差的电影,毕竟,作为导演以及时代的偏好,对于同一个题材的作品,阐述方式必然存在着千差万别。
       影片中涉及到的人物情感,比较有张力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里奇·塔尔与苏联女特工之间的感情。与1979年版不同的是,本片的里奇·卡尔选用的角色是汤姆·哈迪,而且在人物塑造上,将他塑造成了一个痴情的单身汉。这在某种程度上比较迎合大众的心理。毕竟,如果一个特工有了妻室,还要去与一心爱他的苏联女特工来往,未免显得有些无耻了。而本片与1979年版在这一点上最大的不同就是,1979年版中,塔尔是为了利用女特工,最后感觉对她抱有责任,至于情感,则是通过其他人的旁敲侧击性的描述语言而表现出的,在关键时刻,塔尔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妻儿。而在本片中,塔尔是真心的同情并且爱上了女特工,而女特工,则很可能是利用塔尔,而寻求庇护。而且塔尔的个人情感,统统是通过塔尔自己的行为表现以及语言体现出来的,这在表现力上要更加真实。
       第二个方面,男主角乔治·斯迈利与妻子安之间的情感。影片通过那场通过回忆表现的聚会,通过斯迈利的视角,表现出了他对于妻子的挚爱,以及遭受背叛时的失落感。这在刻画主角斯迈利的人物本身上也有帮助。通过他对妻子的情感,让我们觉得原来本身我们观念中的这些冷血特工,其实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也是富于情感的,他们同样会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打击面前感受到与普通人相同的感受,我想这一点,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尤其重要。另外的一个细节,就是斯迈利送给苏联特务头子卡拉的那个打火机来体现。当然,这个打火机在1979年版中也曾出现。通过这个细节,显现出了斯迈利本人对于这份情感的复杂心情,一方面,这是他最为珍爱的礼物,来自他最为珍爱的妻子,另一方面,他却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想要忘掉他的妻子对他的背叛,甚至是忘记他自己对于妻子的爱,不得不说,通过这个打火机,人物内心的情感纠葛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在影片最后,斯迈利看望了自己的妻子,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形象,但是略带模糊的画面以及妻子用手臂挽上斯迈利的臂弯时,还是留给了观众以一定的想象空间,这对于电影的表现魅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个方面,特工吉姆与比尔·海顿之间的同性情感。在1979年版中,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被描述成了革命的兄弟情义。这有可能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在本片中,在聚会中两人的眼神交流,已将一切说尽。当然,我并不想鲁莽的以“好基友”来定义两人的关系。但是最后当吉姆用狙击枪杀死比尔·海顿的那个瞬间,在内心里还是颇感觉到了悲凉,两个人默默无言,眼中都包含泪水,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代价吧。当一切的理由借口都无法再说出口的时候,也许一切都早已注定,尽管我们的心意未变,但是已经造成的事实,最终将导致一个极端的悲剧式的覆灭,但是那些泪水又让我们对于情感本身,有了一层新的认识,也许人总是会犯错,甚至被判,但是情感本身,也许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良多。相比之下,1979年版中,两个人在最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对话,而且,可以说比尔海顿是明摆着要赴死的,在人物情感方面,似乎确实有些欠缺,也许是因为导演不想着墨更多,只想将这部作品描画成一部报仇与实现正义的作品吧。
       除却情感因素,本部作品最大的一个纠葛点也许就是在谍战系统中的政治斗争以及尔虞我诈。本身不同于政坛的一点是,谍战系统涉及到很多的国家安全因素,同时又有很多暧昧的地方,比如双面间谍。双面间谍一直是一个很妙的存在,他们不忠于任何一方,似乎只忠于自己的利益。围绕双面间谍,有政治野心的人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双面间谍取得政绩,同时得到晋升,而真正关心国家安全的老领导,很可能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被年轻的一代架空。归根结底,本部影片中的故事起因全因内部的政治斗争而起。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苏联间谍的比尔海顿利用了柏西等人的政治野心,同时利用了老局长本人孤注一掷的行为,成功的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得不说,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间谍。可惜的是,也许是他心慈手软了,无论是对于老朋友,还是在内部人员清洗的手段上,都略显温和,不然,很可能最后的真相也不会被发现。
       一个人的观点而言,从总体风格上来讲,这部电影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缺点,那就是缺少了某种压抑感。因为涉及到国家安全以及个人生命的安危,影片缺少了一种剑走刀锋的感觉。而这一点,1979年的版本则做的相当到位,无论是在调查的过程方面,还是突发性事件的表现方面,都可圈可点。而本片中,对于一些戏剧性的表现,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关系,都一笔带过,包括斯迈利对于与卡拉会面的回忆,是通过斯迈利的个人语言来表述,包括斯迈利与比尔海顿之间的对话,对于比尔海顿本人的想法,着墨甚少,包括斯迈利冲进比尔海顿与苏联外交官会面的房间时情景也被一笔带过。这样的场景如果细细列举的话,还有几例,但是这些都是相比较而言。如果是首先看的本片,可能就会有另外的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所以我在此就不妄加评论了。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其实作家约翰·勒卡雷本人通过此类小说想要表现的,其实主要是间谍个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处事风格。看过他接受的一个采访,联想起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其实不难得出,一部作品中吸引人的其实不只是细节,对于人物本身的内心纠葛,其实也非常引人入胜,毕竟作为普通人,间谍的生活都是在传说中才存在的。一言以蔽之,如果相比较而言,观众更重视此部作品中的事件发展与事件人物本身的背景联系,推荐1979年的版本,而若想要体会一下人物内心的情感流露,这个版本相对而言要略胜一些。
       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喜欢1979年的版本,也许是因为我的先入为主,但总感觉那个版本能真正让我感觉到那种真实的压抑感,包括间谍的神秘性,任务的危险性,以及在细密的侦查中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让我感觉到提心吊胆。如果注意观察一点,当彼得特工去偷档案时,他的手是一直在颤抖的,这一点虽然值得称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有些失实。
       每部作品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尽管有前部作品,作为新作品的此部电影,在表现力上,总体而言,还是可圈可点的。所以,作为了解谍战的电影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3 )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沉闷节奏确实减分不少,但冷战肃杀氛围与情报世界的低调冷酷结合的非常出色。一个卧底搅的圆场鸡飞狗跳,除了卧底疑云还有内部权利斗争互相倾轧。影片整体呈现出冷峻风格,不同于外勤特工的火爆与夸张,本片致力于还原情报工作者情报传递策反窃密等地下斗争真实样貌。
能让完全可以表现的人物不出现或者不露脸,可以成为创作者达到四级以上的标准。这个片子里斯迈利的老婆没露脸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和苏联特工会面的地点是多人知道的,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裁缝又去和他单独会面,是很容易败露的。 片末裁缝的同性爱人又把他打死,是纯为制造高潮的败笔,实际上许多间谍回到苏联后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何况片中苏联特工败露后也明说了这一点。 如果吉姆象斯迈利说的那样早就知道裁缝是间谍,也不会去匈牙利自寻死路。

 4 ) 普通 007

史迈利的世界远比詹姆斯•邦德的深沉、复杂。

史迈利的容貌并不引人注目,几乎是邦德光鲜外表的反面:

他着一件素色风衣或者西装,内衬旧羊毛衫,鼻梁上一副黑框眼镜。书中的描写是矮矮胖胖,穿不合身的衣服。

据说是参照了勒•卡黑曾就读的牛津大学林肯学院院长微微安•葛林(Vivian H. H. Green)。

不同于邦德片中美女如云、留情不留种,史迈利有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不但要面对账单,应付妻子和他好友比尔•海顿之间的偷情,还必须解决谍报工作的复杂难题。

迥异于邦德电影的正邪分明,意识形态的分歧在这里被拉平了。

片头用大量长镜头勾勒出了英国情报机构"圆场"(Circuit,得名于勒•卡黑根据 MI6 虚构的情报机构的所在地 Cambridge Circuit)波涛暗涌的肌理——那些乍看起来沉静缓慢、按部就班,其实城府极深的人们。

而苏联间谍头子卡拉领导的只是另一个官僚机构.

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虚无的价值而策划的阴谋和权力游戏。

于是每个主要人物都具有了悲剧性:老总、史迈利、鼹鼠,还有最后“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的杰米,更是遭到背叛后复仇的悲剧人物。

 5 ) 打这么个低分,总得说几句

本来只打算扯短评,却发现有字数限制。

首先说明,没读过原著,但看过79年的电视剧。

1 从电影的角度讲
优:
摄影,灯光,道具,布景,服装,特效,的确顶级水准。这几个方面给了此片一张精致的皮。
劣:
改编不好。两个小时内完成原电视近7小时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胆舍弃。但电影妄想保留所有情节线索,结果高度肤浅。原版是one mile long, one mile deep, 电影版算是基本同长,但只有one inch deep。改编者仅有的有效努力是,编造了一个人人在场的晚会,方便串线搭桥。但可惜仅此而已。故事单薄,浮光掠影,跳来跳去。没做过功课的观众很有可能看不明白。情节浅薄的直接受害者是表演。无论主角配角,台词少到近乎无,让观众更是无语。演员不可谓不卖力,单取几十秒内的一镜表演看,是到位的。但前后一串,还是太薄,不够厚,角色出不来。真要出得来,要么观众有“强大”的想象力,要么观众只关心名角儿们那身皮囊。
再一个,选角不好。就说两个例子。Mark strong脸保养得太好,太漂亮了。和一个吃尽苦头的外勤特工形象不搭。杀气是有,但太张扬。执行高危任务的外勤人员,第一要务是藏,然后才是杀气。新福尔摩斯小子,却是杀气全无。这可是剥头皮组的头儿啊。他很拼命的表现愤怒的时候,够激动,够萌,就是不狠。不是不够狠,是完全找不着狠劲儿。

2 从另一个角度讲,
更改了两处至关重要的对白台词。这一改,使电影和原著之间,筋骨全短,就剩张好皮牵着了。

-----------------------------------------
关于选角再补充一个
john hurt是个好演员,沧桑感十足,但属于草莽气,江湖味,西部风的那种。这次基本算演砸了。control那种装了一辈子逼而积淀下来的气场,hurt完全没摸到边儿。

---------------------------------------------------------------------------

再扯几句吧。

日不落刚刚变成日落帝国那会儿,傲气还是在的。
有傲气的人对敌人是很尊重的,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再不济也不会像个泼妇一般只会往对方脸上甩鼻涕。冷战正酣时,英国对老毛子自是恨得咬牙切齿,但在锅匠原电视剧中却没借机把对手描写得很下作。有两处是可以下黑手的好机会:一个是KGB外派人员生活糜烂,一个是那情报果儿被处死。尤其后一个,长达7小时的跨度内,对于此事只有短短几句对白,力道已够。

反观新世纪的电影新拍,直愣愣的把美女爆头摆在观众面前,这是唱哪一出啊?原剧中讲死讯的对白和之前小帅哥对果儿的念念不忘相呼应。带出谍海沉浮,生死茫茫的主旨之一。

光把敌人拍成嗜血的怪物还不够,又把希区柯克的后窗给搬过来,拍对KGB腐朽夜生活的偷窥。镜头是好看,像看话剧一样,果儿从左侧开门,入客厅,被拦,同时里屋床上狗男女正在打洞,果儿强行入里屋,指责,哭泣,被家暴,然后满头鲜血,对偷窥者放电,从而顺利搭上线。
我此奥~~~~
真要有情报人员,大晚上,大灯全开,窗帘全开,让外人看个够的话,那女的肯定是带任务过来伪投诚搅混水的。
是改编者的气场变得下作了呢,还是现时的观众变白痴了啊?

搞笑的是,英国如此改编(尤其是那两处最有分量的台词),似乎DADDY还不够满意,至今锅匠在北美依然小范围上映。

 6 ) 後勁很強 值得一再咀嚼的佳作

要寫一篇不劇透,或著不淪為粉絲花癡的文,實在好難呀。下面還是稍微提到電影內容,有點小雷。

整體而言,Tinker是部水準之作,各方面都屬上乘,攝影,配樂與美術指導都非常出色,且頗有原創性跟巧思,閃亮亮的演員陣容更是沒有瑕疵。在此先提一下Hoyte Van Hoytema的攝影,我非常欣賞他在影片中各式的影像結構上,運用了 "框" 這個motif構思,不但符合故事主題,又完成導演要給觀眾的窺視感。另外,幾場原著沒有,多加的戲也不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甚至非常神來之筆的敘述人物間的關係,以及介紹人物個性。

Tinker節奏沉穩,卻不枯燥,有人覺得悶,我壓根沒這麼感覺,反而覺得從頭到尾都是一種蓄勢待發,如箭在弦的緊張肅穆感。這種對於緊繃氛圍的掌控,Alfredson在他的第一部電影Let The Right One In裡,就很成功的展現過了。Tinker從頭到尾都沒有多餘的橋段部分,緊湊的一段接一段,值得重複看的細節很多,對於熟習這故事跟人物的觀眾來說,那些細節像是寶藏等著看倌來找。不過無論錯過細節與否,這應該都不影響整體的理解。情節推動的合理,倒敘片段的拿捏,與用來描寫Smiley抽絲剝繭尋思時的蒙太奇,都安排鋪陳的很精準。

細節,是我看電影最喜歡琢磨的一點。任何藝術創作,成敗往往在於處理細節上,尤其電影必須引人入勝,我往往會被細節上的失誤搞得大抽離。Tinker在所有方面的細節處理,無論這是人物行為邏輯,說台詞的方式,還是佈景道具,都幾乎完美,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創造出當時70年代英國的那種灰濛氛圍,更令觀眾沉迷其中。加上演員恰如其分的表演,要說這是一部在70年代拍攝的電影,也完全不覺得誇張。這部戲有時代感,卻不至於落於懷舊情懷中。而我之所以說在細節上幾乎完美是因為,如果你眼尖一點,應該會看到Tom Hardy演的Tarr不小心露出假髮膠帶,雖然這是在大螢幕上都很不一定會注意到的小瑕疵啦。

這些掌控除了要歸功於導演之外,我想跟原著作者Le Carre有關。曾經就是Mi5/6間諜的他給了劇組不少寶貴資料,某次Gary Oldman接受訪問,說到Guillam質問Smiley為何沒對他提到Tarr的一場短短對話,劇本原稿中Smiley回答了一句,可是Le Carre卻說這種事應該是盡在不言中的,所以最後電影中,沒了那句回答,觀眾聽著Guillam的自問自答,也更跟著理解他們那種以守密為生,誰也不能相信的孤獨生活。

Alfredson是一位很喜歡而且善用沉默的導演,懂得如何留白,動靜拍的分明又得宜,Tinker裡許多角色間的對望與沉默,多一秒太多,少一秒又太少。不知道這是不是北歐人的藝術天性? 好像北歐系的導演一貫都有些這種風格,去年的Drive同樣也是北歐導演,也有類似的留白感。北歐連建築也是留白留的俐落。

Tinker對於情感的處理,理所當然的收斂,這不但是一群將自制力當為防禦武器的人,還是本來就很態度謹慎的英國人呀。而正因如此,幾段簡潔的情感表露 -- Tarr說到Irina說到濕了眼眶; Guillam因犧牲個人的情愛而無聲痛哭; 不苟言笑的Smiley望著隨音樂擺動的妻子微笑,又因她幾度踉蹌等等 -- 都更異常的有力度。

說到這裡要來好好談談閃亮亮的演員陣容了。

其實我還找不到一個足夠的方式,來形容我對Gary Oldman版Smiley的演出有如何如何崇拜了 (粉絲花癡行為暴露了)。Gary的Smiley低調內斂,但內在情緒仍是滿溢的,這與電影如箭在弦的風格相輔相成。還有一點是某個英國影評說的,說這個版本的Smiley才真的能讓你相信,他能夠娶到Anne那樣風情的女人,才能想像Smiley跟人接吻。當時我直覺得那影評人(是個女的)肯定是Gary的NC飯了。當然看過書的都知道,Smiley確實完全沒有長相,似乎從來都沒有長好過,所以無論是Gary還是Alec Guinness都太好看了,呵呵。(這是個負面評語嗎? 完全不是!!)

Empire雜誌說的沒錯,Smiley的確是一個 "反電影" 的主角,他極為低調持重寡言,以靜制動的人物在小說上讀起來可以很精彩,在螢幕上呈現,真的不是一個容易演的角色。Gary要用很少的表情動作,而且也不是很多的台詞來詮釋這個人物的一切 - 他的意志,孤單,冷酷,還有對妻子的熱情等等,他更還要負責(靜靜的)推動這個故事的進行。

Smiley在這部電影裡最精彩的一場戲,就是他回憶與蘇聯的對手Karla會面的一次。導演決定不用倒敘片段的方法,而是拍出這一場非常舞台戲劇化的獨角戲。鏡頭緊推在Gary的臉上,看他一人敘述,不時完全落入回憶中 (這場戲在大螢幕上看簡直太痛快了),就有如Karla坐在他對面,不時跳出回憶,客觀檢視當時的自己,氣氛是凝結的。這一段除了鏡頭調度,沒有任何其他電影技巧,就是一個優秀的演員完成了一段完美的表演,不愧被Empire雜誌選為年度最佳的一場戲。

對Tinker故事本身不了解的觀眾,在電影開頭或許看不明白,為甚麼會找Smiley這個老頭回來擔任這個重任。但是慢慢的,你不得不開始注意他,絕對能從他的對話反應看出,他是個精明謹慎,必要時冷酷的厲害人物,無怪一直是圓場的第二把交椅。就像Gary形容的,他的Smiley凸顯這人物殘忍的一面了。

而隨著電影進行,查案行動漸漸開始後,可以感覺Smiley的生命力慢慢回來。一切不是很明顯,但絕對有跡可循,而且回憶片段的時候,過去與現在的他,也有層次不同,一種層次分明的低調。電影最後,隨著Le Mer這首感覺突兀卻有很貼切的音樂,我們看到Smiley重返光榮,看到他眼神中的精神與堅定。

配角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是演很苦情Jim Prideaux的Mark Strong,這角色是所有人物裡最有發展弧度的。Benedict Cumberbatch的Guillam與Tom Hardy的Ricky Tarr分攤了所有 “動作戲” ,一個內斂,一個外放都表現得出色。Cumberbatch鎮定下感覺出理想跟熱情。Hardy的戲最浪漫,他來找Smiley的時候,那一副受傷的小動物的樣子,看出這些在外奔波的間諜,生活有多孤單跟悲哀。這二個角色,都洽當提供了這戲年輕人的情緒張力。也讓觀眾想像,Smiley,Prideaux等年輕時候是否也是那樣熱情跟燦爛過。

Colin Firth的Bill Hydon眼神不時閃著狡狤,微笑對人時似乎真的很難拒絕他的話語,就是傲嬌的花蝴蝶呀! 幾場關鍵戲都非常精彩,但又不流於俗套,還是有他那個階級的紳士感。Toby Jones也是我喜歡的演員之一,他這次演小鼻子小眼睛的Alleline,依舊如我預期的稱職,非常服合我的想像。John Hurt老爺就幾場戲,開頭他與Smiley對望,然後低頭默然走開的戲,實在讓人揪心,幾個眼神交流,就知道他們密切的關係了。

Ciarian Hinds就可惜戲太少,David Dencik我對他完全不熟,最後他演的Esterhase跟Smiley停機坪那場戲,淚汪汪的puppy眼,好可愛 (喂。。。)。

演俄羅斯女情報員的就很稱職,美美的,悲情的。不能說給我太大驚喜,但也無過。

最後一定要提提本來已經退居幕後,特別為了這戲出來客串的Kathy Burke。(據說是衝著Gary,她曾演出Gary執導的Nil By Mouth而得到坎城影后。) 她演的退休研究員太精采了。忠心的付出,結果被犧牲掉,卻也能隱約看得出,多年圓場歷練出來的堅強,就猶如剛退休的Smiley也有同樣的感覺。然而她的落寞中,有種已然釋懷的感覺,可能就是她從來都是圈子之外的人,不同於Smiley。這部戲光能看到她跟Gary對戲,就已經很滿足我了。

這不是一部所有人都會喜歡的電影,也很容易產生兩極化的評價,愛上的很愛,不愛的可能會吐它到慘。青菜蘿蔔也沒啥好強求的。我個人很愛它與眾不同的風格。第一次在戲院看完,我跟我家那隻討論了好久,甚至好幾天後,我還在細細咀嚼幾場讓我眼晴一亮的戲,這電影果真很有後勁。因為第一次看的是特映會,離正式戲院上映還有段時間,這中間有一個月吧! 還真的難熬,一直就盼著去戲院再欣賞一次。而第二次看時,感動自然無法與首次看相比,但是享受依舊。我現在不時還會拿出配樂來聽,接下來就等DVD正式發行,一定要收!

P.S. 電影版vs影集版

看電影之前, 即使我極度欣賞導演Alfredson之前拍的Let the Right One In,很肯定他的才華,我還是有些擔心。別說他能不能超越影集版,會不會淪為模仿呢? 然而看完電影後,我對Alfredson佩服的五體投地。他竟然能拍出一部又保持原著精神,又極具原創力的作品。不但沒有抄襲模仿前作,卻也沒有因為要不一樣而不一樣,就是換個角度。他沒被書綁死,卻又很忠於精隨。

電影無法真正的還原現實。然而一部好的電影,能令觀眾相信眼前被塑造出的環境,就是真實的。電影版跟影集版對於這點都非常成功,而且二個版本各自成立,完全符合各自的風格。把電影版的演員演出放進影集版裡,則有點格格不入,反之亦然。影集版Alec Guinness版的Smiley,符合迷漫著懷舊憂傷感的影集,而電影Gary Oldman版就貼切於影片那種肅穆有力的氛圍。

原文轉自我的博客
http://snowyi.wordpress.com/2012/01/20/review-tinker-tailor-soldier-spy-movie/

 短评

气质!关键是气质!英伦气质太迷人,剑桥Circus太神秘!撇开如鲠在喉般的悬疑和紧张感,电影的从容和感觉很美。特别是一堆老得发霉的英伦男演员集体加盟,个个穿着老旧,味道陈韵。Oldman穿针引线,Colin Firth傲娇潇洒,Hardy金发忧郁,BC还演gay,真是亮点频频,演员单独加一星。

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含蓄内敛神秘冷峻,有一种气质叫英伦;密密盘丝环环解扣,有一种铺排叫意境;文火加热至沸惹一身鸡皮,有一种悬疑像过敏;笔挺到暴走,联袂祭出雾都国宝级景观,有一个物种叫岛国大叔;挑个眉翘个腿,高压电就飕飕流窜,有一腔鼻血论斤飚。抖一抖月野兔刘海,不用念咒就把我给灭了,有一个大叔叫Colin

12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这片怎么看着跟同窗之爱续集似的……当年的正太科林叔投奔苏维埃之后又杀回来了继续男女通吃搅乱一池春水这样╮(╯▽╰)╭……

13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留白与反高潮

17分钟前
  • 马赛克
  • 推荐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导演很尊重原著,可惜编剧没把原著当回事,电影前半部分铺展了很大的摊子,竟然重要的角色之间都缺少必要的暗示和联系,和整个故事几乎都没有实质性的关系,不得不说这剧本的失败。这可能是最贴近真实间谍生活的间谍电影了,没有枪战和追车,有的只是一群疲惫的魅力老男人。★★★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表面温文儒雅实则潜藏玄机,铺垫很多,信息量很足,但关键人物的彼此关系与支线的阐述不够深入。低沉的音乐中,众演员演绎的这出冷战谍战剧,里面的英伦味道和特定时代的气氛让人着迷,频繁的场景、时间切换则非常考验观众专注力。★★★★

21分钟前
  • Q。
  • 推荐

Benedict Cumberbatch帥呆了。太美型了啊啊啊!然后他竟然出了一把柜!哎呦!

26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可能由于所有人都很出彩,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加里·奥德曼反而没有显得脱颖而出。一场精彩诡谲的冷战群戏。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jim提着枪去见bill那段,音乐是他们在圣诞夜狂欢的歌,想到曾经并肩作战的人啊,眼泪就没能忍住。这一部纯粹男人的片子,含蓄冷静节制隐忍,较量的是忠诚和智商,剪辑也很棒,各处散落的珍珠不慌不忙松松地串在一起,比刻意煽情的片更能打动我。只是R5不尽人意,字幕有两处听的时候觉得翻译出入太大

32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一部看情绪的电影,整个片子弥漫一种伤感和忧郁,并用那场不断穿插的圣诞晚宴做情绪的线索。泛黄的画面、缓慢的节奏以及统一的运镜(匀速的慢摇和推)、角色不露情绪的表演,都是为了营照这种氛围。缺点则是让整个片子稍沉闷,节奏慢,不断插叙理解起来略辛苦。奥德曼还真是沉静如水啊,结尾很奇怪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1. cast太强大了 2. 我爱benedict 3.真的太好看了 4.最近英国的电影都不错 5.为什么伦敦在电影里总是黑不溜秋while美国不管哪里都阳光明媚

38分钟前
  • Appletini
  • 力荐

迎面扑来一股bloody强烈的英伦叔叔风。剧情bloody难懂,奥叔bloody禁欲,阿福的金发bloody怪异

43分钟前
  • 酚酞
  • 推荐

Control本来好好的做着魔杖但是不愿意为麦劳德服务就拉着教父一起去了麻瓜伦敦。Sherlock觉得苏格兰场的人都太弱智于是进了Circus和麦哥抢饭碗。乔治六世在战后被策反成了苏联间谍还去勾引教父他老婆。Handsome Bob抛弃了One-Two变成直男一枚…英国太小熟人太多,打酱油的都是大牌!看片心情各种微妙~

44分钟前
  • 叉叉
  • 推荐

时长限制,吉姆-普莱多与小男孩比尔的戏剧冲突减弱。虽然两个小时说短不长,基本没有高潮,观众被要求注意细节,而对于没读过原著若想时刻紧绷神经则稍困难,配乐激起情感波动处毋多,换句话而言就是沉闷。两条叙事线并行却依然无法解释所有问题,演员表现到位,另外最后海顿的死还是被拍得很基。

49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推荐

哥拍的不是谍战,是寂寞!

5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有一种战争叫做冷战,有一种高潮就叫做冷高潮。整个故事都处在阴谋中,让人时刻处于高潮前夕,欲喷发之时却在最后一刻被抑制,时刻感受着高潮前夕那种瘙痒的滋味......

5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受不了要将这么多人的脸和姓和名和他们的代号和他们做过的事一一对位,全片节奏奇乱导致观影过程百爪挠心。改编书的电影如果只面向那些看过书的人你拍它干什么,导演不懂什么叫剧情片也不懂什么叫悬念,HOLD不住复杂剧情就别硬上。让人想看第二遍的电影绝不该是因为剧情没看懂,不会讲故事就别讲。

59分钟前
  • 大漁
  • 较差

两极化:对剧情过分期待的同学恐怕会失望,然后一直迷恋英伦气质的人却恰恰找到了归属感。电影本身气质浓厚,含蓄缜密,演员阵容堪称英国全明星。电影为了加强阴郁感,而使得人物之间的联系线索过于隐晦。这里所表现的特工更接近现实中的特工生活,而《007》《碟中谍》是和大家开玩笑的。

60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个人觉得非常精彩 戏骨们无时无刻不在飚戏 不过看惯了大片的人 需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才行 否则就会睡着的!

1小时前
  • 考拉赵小胖☂
  • 力荐

拍的就像一部文艺片,满眼是浓味儿英国风,每个人都莫测高深淡定闷骚,挑战表情戏眼神戏内心戏新高峰。演员普遍优异,细节普遍精美,英伦风普遍浓厚,剧情......受英语制约,评价无能。

1小时前
  • 你好花束爷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