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的皮娜

记录片其它2022

主演:内详

导演:Florian Heinzen-Ziob

播放地址

 剧照

起舞的皮娜 剧照 NO.1起舞的皮娜 剧照 NO.2
更新时间:2023-07-20 23:56

详细剧情

  皮娜·鲍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舞编舞者之一,在皮娜逝世十年后,她的两部经典舞蹈作品《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和《春之祭》分别交给两个舞团重新诠释:德国德累斯顿的森佩尔歌剧院芭蕾舞团和非洲塞内加尔萨布尔斯学院,由皮娜舞蹈团的前舞者指导。德国纪录片导演弗洛里安·海因曾·齐奥布在德国、塞内加尔,记录下了两支舞团的排演过程和最终成果。期间透过对舞者们的采访,侧面展现皮娜舞蹈对他们个人精神的改变。影片结合皮娜生前的历史影像,打通艺术与生活、历史与现在的壁垒,无形中将“做自己”的皮娜精神传递至银幕上下的所有人。

 长篇影评

 1 ) 谈谈两部关于Pina的电影以及海边的《春之祭》

Dancing pina是一部上映于2022年的舞蹈记录片,整部电影双线进行,通过分别拍摄记述德累斯顿的芭蕾舞团、非洲塞内加尔全非裔舞者的两个舞团对已逝世的传奇现代舞编导Pina Baushe作品的排练和演绎追忆Pina、重新挖掘Pina精神。提起Pina Baushe往往绕不开2011年上映的、由维姆文德斯导演拍摄的电影Pina,它可以说是影响力最大的舞蹈电影之一。两部影片同样是对已逝者的追忆,文德斯导演的版本以Pina作品在剧场或是影像式的呈现为主,将作品片段配上导演选择的音乐,以单人直面镜头的访谈形式夹杂舞团舞者对Pina本人及作品的感受。电影形式感极强,导演良好的音乐品味为影片增色不少。但在我看来这样对形式的过分追求不可避免地消解了Pina作品本身的表达。当时我作为不熟悉Pina的观众在观看了影片后对她的了解仅停留在编舞的形式、舞者们的肢体表象。这部电影与其说是纪录片,更像是导演以舞蹈剧场为素材进行的二次创作,有强烈的个人印记。

而在Dancing Pina中,导演选择了更加间接的方式:选择通过记录她的作品在现在——作者已逝多年后重新排练的过程来让观众通过作品本身重新认识Pina和她的精神遗产。导演对作品和舞团的选择比较特别,一边是欧洲的芭蕾舞团,舞者们都是从小接受学院芭蕾训练的专业舞者;一边是临时招募组建的舞团,舞者全部来自非洲大陆,背景各异,且几乎没有任何学院舞蹈学习背景。他们排练的剧目分别是《陶里斯的伊菲格涅亚》和《春之祭》,前者是歌剧现场配乐的希腊神话故事,后者则是舞蹈和音乐史上的反叛之作,表现以少女为牺牲的一场对古神的献祭。

我主要谈谈更喜欢的非洲舞团这条线。在片头我看到舞团负责人们前往非洲开工作坊的时候,便隐隐有些不安:一个德国的精英现代舞团来到非洲,招募不限背景的舞者教学,听起来有点西方精英训练、救赎第三世界国家民众的意味。但在叙事的展开中,我逐渐感觉到在这次舞蹈营中,教育是双向的。影片中舞团男编导的说“舞蹈动作是字母,Pina的编舞是词语,而舞者自己通过动作、舞段的习得学会表达(大意,影展看的,记不太清原句)。”我明白了在舞蹈编导去世后继续复排她的作品的意义:对Pina编导舞段的学习绝不是对她肢体的复制,而是通过使用这套语言的表达重新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舞者自身才是表述的主体。编导负责教授的导师们和舞者们在共同的排练中相互帮助,通过他人的视角更深入地建立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位舞者。一位是在非洲各国各个村落间游走,收集各地特色舞蹈,学习传承非洲舞的男性舞者,他在采访中说明了自己参加这次舞蹈营的原因:“《春之祭》讲述的是牺牲的故事,我认为欧洲人不懂牺牲,而非洲人人都经历过牺牲。但当我看到Pina Bausch的作品,我明白她懂得什么是牺牲。”而被选为这次舞蹈剧场的主角——被献祭的少女的女舞者,她便是表现这场牺牲的最佳人选。在镜头面前,她叙说了当一位非洲女性想要成为一名舞者会要面对怎样不堪的言论:“所有女舞者都是婊子,她们通过和舞蹈编导上床才能获得进入舞团的机会。”这是她的亲戚对剧场与舞蹈的普遍认知。非洲的女性背负着照顾家庭的期望,追求独立工作意味着直面喷涌而来的荡妇羞辱。自己的亲人也会因此从小不断否认自己的理想,哪怕她已展现出惊人的天赋。电影中,她毅然暂时抛下自己妻子和母亲的身份,背离非洲社会对已婚女性的母职期许,重新怀着全部的激情投身于舞蹈。

从舞蹈排练片段中,我能够感觉到这群非洲女性舞者用肢体传达的强大力量。配合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杂乱的鼓点、“暴力”的配器效果,她们不加掩饰地地向观众展示自己的痛苦与撕裂。但同时她们的眼神如此坚毅、肢体那样健康有力,不同于文德斯导演在他的电影开篇展示的Pina舞团在剧院演出版本的同一作品,也许也因为受到电影中音乐更改的影响,在多次观看这部电影时我都隐隐感到他们的动作仿佛是没有缘由的,表达总是隔着一层什么东西的。他的电影就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通过精致的表达向观众介绍他人的困境,这样的表达的确美。但Dancing Pina将已经足够有力的作品直接呈现,在我看来这样简单的表达展现出的真诚已足够动人。

片尾处,新冠大流行开始,非洲舞者们本该前往欧洲各大剧院巡演被一场场取消。这里因时代公共事件产生的意外冲突为原本按部就班的拍摄带来了更大的戏剧性。眼看着舞者们为之努力了那么久的,可能这辈子只有一次的在权威认可的舞台上舞蹈的机会突然消失殆尽,所有人都沉默了,拥抱着流泪。这里让我联想到了去年在世界舞蹈日当日宣告解散的几个国内舞团,心情沉重。最后,作为弥补,舞者们在训练场旁的海滩上进行了一场正式的、几乎没有观众的演出。在灰蓝的天空下、以呼吸着的海洋为背景、赤足立于浅褐色的沙滩上:他们开始了最为投入的一次表演。一切都合理了。在没有界限的广阔自然中,风自由地拂起舞者肉色(几乎和沙滩融为一体的)薄纱裙角、钻入裤子使之颤动;《春之祭》大管吹奏的阴郁旋律引子开始、随后令人胆颤的打击乐器响起;大地苏醒,一场暴力的祭祀于此开始。笼罩着舞者们的痛苦、对被选为牺牲的恐惧那样真实。在队形变化之中不断重复的集体动作配合粗野的配器效果,舞者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在令人紧张的同时不留余力地展示着人类的巨大力量以及身体原始的欲望。

这段舞蹈已成为是我心中最好的对《春之祭》的呈现。这样的一部作品放在剧场封闭、安静的空间中让我觉得有些矫情。而当这个编排真正在自然中表演时,一切发生得都那样自然,动作的生命力如此旺盛,透过银幕流溢而出。看着这样的舞段让人不仅遐想:是否在人类最初行走于地球之时,他们就是这样在大地上舞动着的?当世界已被人类改造得天翻地覆,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人性呈现出的内容和先辈有什么不同?人类对暴力、死亡的恐惧大概都是一样的罢。Pina的《春之祭》中,面对一个超出人类能力范围太多的力量时,被选中死亡的人无可奈何,只能用尽全力舞出生命最后的舞蹈。而被排除危险的旁观者只是迅速将她孤立出来面向死亡,麻木地配合暴力的节奏做着无意义的运动。值得一提的是在舞者们表演时,太阳逐渐落下。有一只小狗路过,意外闯入了镜头,惬意地趴在了沙滩上。这一点小插曲展示的舞蹈展演现场的随机性非常迷人。

总的来说,这确实是一部拍摄得很质朴的纪录片,但主创团队通过对排练场日常的踏实挖掘从方方面面展现出来Pina的精神遗产。在新冠全球大流行之时的海滩舞蹈让观众重新思考个人与自然、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虽是一开始的无奈之举,但团队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轻视这场观众缺席的表演,最终呈现出如此动人的结果。在为失去巡演梦想的舞者们惋惜的同时,我钦佩地认为他们真正展示出了《春之祭》该有的精神内核,非常惊喜能在影院看到这部作品。

 2 ) Pina Bausch

Learn the language of the body. When each movement becomes a syllable, learning dance is like learning a new system of Language. The Body Language. Imperfection is perfection. The foundation of classical dance can be worse for modern dance. Rationality with full control is not needed, but the emotion with deep feelings matter. The Meaning of Sacrifice. Rituals without thinking.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ving with self-sacrifice. Go extreme. Explore beyond the control. Perfection goes for excellence with painful waiting. When we have had sweat and it went down to into the earth. Nothing can be wasted. It will grow by its own. Female Experience. All females face the dilemma of taking care of the family and pursuing the career, about feeding others and loving ourselves, about depending on our thoughts and our feelings. Different experience will afford the way we express the art, in our own way. Art is out of any borders, geographic or cultural borders. Artistic work connects people altogether. We live, we learn, and we dance.

 3 ) 祭祀艺术之神

看电影之前我并不知道皮娜是谁,看完电影的现在,依旧不了解。我会去看这部影片是因为电影节我一定会选择一部与艺术有关的纪录片,这部《起舞的皮娜》是2022年刚好制作完成的新作品,而且能填补我知识上的欠缺,而且时间地点正好——就是它了!

从影片中提到了疫情来看,拍摄的时间应该在2020年的夏天。在德国的芭蕾舞团演出皮娜七十年代创作的古希腊神话题材的舞剧,另一个非洲的现代舞团演出《春之祭》。一个非洲的舞者说,有谁能比我们非洲人更理解祭祀呢?

德国的芭蕾舞团首席是一位名字叫“桑”的亚裔面孔,很有可能是华裔,很高很瘦,手和腿都十分修长。《春之祭》的编舞指导舞者放松肢体,不要控制它的下坠。她说芭蕾舞演员无法跳这样的现代舞,他们无法失控,他们总是下意识地跟着音乐节拍控制身体的每一寸肌肉。而“桑”也在被教导“别忘记呼吸”,每一个动作都要自然得仿佛在行走。

因为疫情,好不容易排练成型的非洲舞团被取消了所有演出。他们来自非洲各国,在演出取消之后,他们甚至无法顺利回到自己的家。

而大海的另一边,德国的演出顺利进行了。古老而恢弘的剧院中座无虚席,乐池中指挥轻挥手臂,舞台侧上方,歌剧演员开始演唱,桑身着丝滑的长裙趴在实木地板上,缓慢地抬起手臂。

以大海为背景,非洲的舞者们以沙滩的演出场地,即使没有观众,他们也要为自己奉上一台演出。

谁说纪录片没有立场?只有大喇叭播放的录音,只有太阳落下之前几个小时余晖,却是最美的祭台——祭祀春天,祭祀艺术之神。

 4 ) Dancing Pina

2023-04-21 21:19

Pina系的排舞训练,在俩不同地点对不同背景演员分线进行,记录舞者传承和成长。对外行的我,这次终于看懂Pina:关于个体经历积淀、人基本共同的原始的、跟从内心的表达(不拘一格的个人表达是对传统舞台的美有一定程式是革新)。精细到某个具体的动作,导师做的和后辈做的明显有差,同一班人连着彩排的两台表演即使隔着镜头观众也能感受到区别,这才(提示我)认识到身体动作、表演可以承载思绪,舞者是演绎者,舞台一个动作可以灌注个体对整个生命的理解和表达(就像梵高之于绘画),看去是细微差别然而观众可以明显接收到……这种“教育”的记录,普通外行也能有切入点(上次文德斯记录皮娜本人我倒是没看懂,大概没有普通起点的对比?还有我太年少?)而受益。 另一个意外发现(几乎是明显因果?),“乌合之众”集体练出更好身形和明显进步,科班精英短期内未见大进展,对教育也是很大的启发:背景惯性vs.表达负担、教者给出多具体的指引(自称“严格”?)、跨文化障碍vs.撞击启发、快vs.慢……另,集体训练和个体训练,看出各自的课题和化学作用,等等。很有趣。

 短评

别把这想成学习舞蹈,当作是学习字母和拼写

8分钟前
  • 锅包肉
  • 推荐

虽然又冷又病又困,但是还是很好看…跳舞作为下辈子的技能帮自己规划好🥲

12分钟前
  • 空陽光
  • 推荐

非洲的部分太好了,是理想中的春之祭。遗憾。

15分钟前
  • Pierre Douce
  • 推荐

美得太惊喜了 纯粹的专注太迷人 / 一次次的排练张力满满 看得热血沸腾 / 两条线穿插很流畅 没有Pina又处处是Pina / 每位导师都教得好好啊 "you don't even have to be one centimeter shorter" / 喜欢Pina Bausch的态度 #近期最佳

19分钟前
  • 夏阑
  • 力荐

3.5 舞蹈真美,有热爱的事情真好!

24分钟前
  • Spy Liu🌈
  • 推荐

欧洲这边“我在意我太高了”,非洲这边“我妈还不认可我是舞者”,世界的参差。

27分钟前
  • 扔铁饼的罗丹
  • 推荐

这就是艺术的纯粹,持久绵长的感动,演出取消并不能不练功,你要保持能上台能把动作做到位的状态,就得天天练。这绝对是是用生命在表达,在呐喊,男舞者说从小被霸凌被质疑,但他的父亲无条件支持他,这对他很重要。女舞者3岁开始爱上跳舞,她觉得所有人都很勇敢,忘掉现实,忘掉催婚,舞蹈让人成为你自己。看这样的片子不需要动脑,打开情感中心,肆意妄想,让思绪游荡,跟随舞者身体的律动,去感受生命本身

32分钟前
  • 剑气凌厉的江南
  • 力荐

9.0/10 #金红棉广州2023德国电影展# 又一部关于德国著名舞蹈家皮娜·鲍什的纪录片,个人感觉比文德斯的《皮娜》好:文德斯版的《皮娜》注重于对皮娜的追忆和真实的舞台表演,对舞蹈外行的人来说难免不是看个热闹,而乔布的《狂舞皮娜》降低了观影门槛,访谈和排练相互交替,最后在排练中结束,让观众能够对皮娜和她的舞蹈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皮娜已逝,但她舞蹈的灵魂和精神因为下一代的舞者得到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如今看到的仍然是那个翩翩起舞的皮娜

37分钟前
  • 朝觐电影
  • 力荐

原本对Pina的印象是战后阵痛作为一种知觉,在舞蹈中的外化。看纪录片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对于动作,身体的理解:classical dance总是在强调control, Pina的舞会让你fall and go somewhere(哪里呢?)。身体的仪式性,动作之下的势-bring the music而不是follow the music,接受身体的不完美。如果说,每一种现代舞都在指向一种身体,Pina的舞指向的是哪里呢?(一种破坏现代性,刺穿它,释放更原始的力量吗?)

42分钟前
  • 撄宁
  • 推荐

非洲大陆上的人显然是比西欧人更能懂得献祭和仪式的意义。古希腊悲剧到了启蒙时代,在格鲁克的这出歌剧中已经没有了真实的献祭。伊菲格涅亚被神所救,俄瑞斯忒斯一行因所谓人性得到豁免和祝福。《陶里斯的伊菲格涅亚》背后是象征着理性的启蒙旗帜,在今天的镜头下它在作为理性艺术结晶的歌剧院中上演,而Pina的舞蹈让古典芭蕾从僵化的秩序中得到释放。另一边的非洲土地上,无论是《春之祭》里还是日常生活中,献祭都真实地发生着。这是不死不休的原初仪式,而最后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恰恰得以回归最原始的土地。结尾舞者们在广袤沙滩上进行着他们的献祭,海浪的声音既是此刻的自然,又连接着那片歌剧院中未能展现的海域。

44分钟前
  • Unebacchante
  • 力荐

SIFF美琪。用两部作品的排练过程诠释皮娜精神,形式上较文德斯那部3D作品更传统,台词说的个人特质、不完美之完美、beyond control也并不新鲜了,不过对舞蹈的细抠还是带来新知,伊菲革涅亚带着古希腊悲剧的“生”,两位男舞者的“裸身交手”,女主对桌椅的对抗,以及肢体与古典配乐、戏院之间有着文明时差的张力,《春之祭》于非洲土地,摄影机构建“局部”景框,众舞者的眼神、表情、呼吸历历,有舞台版所没有的震撼,最后海边演出如天意,在智人起源大地再次汗水庆典,连乱入的小狗都若有所思。

47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非常精彩的诠释。传承的方式对大艺术家的艺术来说一直是个神秘的问题,这部片展示得非常专业且有感染力。可能跟是一群最熟悉皮娜鲍什的人做有关系。

51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力荐

于我的意义可能是离技巧越近离舞蹈越远的直观感受。所有技巧层面的问题都应该在排练厅解决,如果上了台脑子里还是腿要抬多高,手臂延伸到什么程度是漂亮的,那完了这不是跳舞。跳舞是临场感,是当下此刻全身心的投入,是忘我表达的那一秒。海边的《春之祭》比剧场里的《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动人许多

54分钟前
  • 千树
  • 推荐

没有任何一个皮娜镜头,却处处都是皮娜

57分钟前
  • 小敏吃掉小敏
  • 力荐

Pina Bausch离开我们这么久了,却一直都在。这些非洲女孩和男孩的“春之祭”可能不是我们我们印象中的春,却太有活力了!

60分钟前
  • vivi
  • 推荐

SIFF 被这股力量感动得热泪盈眶,坐在电影院的身体,随着舞者得动作会突然抽动一下。每个动作的学习是单个字母,拼成了单词,汇成勒一首诗。

1小时前
  • Eco 空心菜
  • 力荐

沙滩上的春之祭太有生命力,衷心希望属于它的迟来的舞台在疫情之后的今天能重现

1小时前
  • Stanley
  • 推荐

Pina无疑是超然的,超越时间的。结尾处因为covid演出被迫取消把观者猝不及防拽入现实困境,却因舞者与制作者们的齐心协力反转成了一场以海岸为舞台与观众的超脱神笔。Dance, dance as we once did, dance as we always do.

1小时前
  • 一个大石子儿
  • 力荐

太好看了!想去看现场了。

1小时前
  • a_ven
  • 力荐

#SIFF2023#今年电影节最喜欢的一部。艺术家们太有感染力了,是走出影院想马上去学现代舞的程度。双线叙事,选取了皮娜的两部作品《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和《春之祭》。前者充盈着优雅的古典美,领舞者身材修长,纤细骨感到了极致;后者散发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破坏性的激情。海边群舞太迷人。

1小时前
  • 冬叶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