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

综艺大陆2016

主演:王津,亓昊楠,屈峰,王五胜,王有亮,杨泽华,纪东歌,陈杨,闵俊嵘

导演:叶君,萧寒

播放地址

 剧照

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1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2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3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4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5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6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13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14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15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16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17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18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19我在故宫修文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0:15

详细剧情

  跨越明清两代、建成将近六百年的故宫,收藏着包括《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在内的180多万件珍贵文物。历经百年沧桑,这些人类共同的瑰宝或多或少蒙上尘埃,破损不堪。从故宫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木器、陶瓷、青铜、漆器、钟表、织绣、书画,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复的难点。而这些修复师们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感受着来自古代的微弱的脉搏。文物有灵魂,有生命,它们和人类的内心大美紧紧相连。  当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夺目光彩之时,不应忘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匠人所为之付出的艰辛!

 长篇影评

 1 ) 文以载道,物传精神

文以载道,物传精神。

故宫,那个几多朝代更迭,几多流转岁月,几多故事吟唱的地方。

戳开视频的冲动,只为了那一个地方,停留目光,却为了那匠人理想。

怀着最敬畏的心情,做着最精细的活,重复着最简单的动作,几天,几个月,几年,几十年,还有的话,那就是一辈子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修的是湮没在尘埃里的那些人和事,让现在人感知,让后来人瞻仰,这就是他们使命。

致敬使命,致敬理想。

 2 ) 第二集屈峰老师的一段话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3 ) 文物的价值在于承载的文化

我去过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看到了那么多的文物,也看过兵马俑,当时我在感慨,经历过漫长的岁月,这些文化、这些兵马俑竟然能够保存的如此完好,简直不可思议。直到我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我才知道,在我们看到的那么多文物的背后有那么多默默工作的人员,在我们看到的文物的背后有着那么多复杂的工序。他们在故宫修文物,可是不仅仅是故宫,任何一个地方展览的文物背后都有着那么多人的辛勤工作。 纪录片中的他们都对工作如此的挚爱,因为热爱所以倾心,一笔一画的描摹,一刀一锉的雕刻,小心翼翼的修补,每一个动作都是如此的专注。他们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文化的修复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能够将文物更好的展示在人们面前,也是因为他们的满腔热情,很值得敬佩。 看到他们修复文物的过程,也许我们还是不会去修复,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了修复的步骤如此繁琐。在科技无限发展的今天文物的修复依旧如此艰难,这可以看得出来我国古代的工艺多么的精湛! 我喜欢第二集的时候那个师傅说的话,文物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文物,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的传承。通过文物修复的过程,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人具有的精湛工艺,了解到这些文物的生产背景、造出这些文物的先人们具有的思想与智慧,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文物背后凝聚的汗水与智慧,就足够了。

 4 ) 宫墙里的守望和传承

一部连线古今的纪录片,没有慷慨起伏,没有华丽绚烂的镜头,只是用平静的语调缓缓道来,一帧一帧都是朴实的画面,是纪录片最大的特点。
跟BBC记录的人文风景不同,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老手艺及传承的纪录片,瞬间拉近如今社会和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距离。
最能打动人的,是里面每一个勤勤恳恳的文物修复人员,有的华发已生,有的正处于青春恣意的年纪,都选择了仿佛脱离凡尘般与上百年上千年的物件打交道,时间在他们身上仿佛看不到流动的痕迹,但是又很明显的,一辈子也就那么长,从二十岁出头,到快退休,从小学徒成为老师傅,也就一瞬的时光。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微博上看到一位年轻的女性修复师拍摄的故宫内红墙绿瓦大雪纷飞的场景,又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

 5 ) 致敬特殊工作的匠人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文物修复为主题,里面几乎集中了国内最顶尖的艺术品,包括钟表,字画,陶瓷,漆器,织品,在故宫尘封了许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布于众,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真的大开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而且对这些文物的背景介绍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很有意思,很长知识。
  然后呢,这部纪录片想表达的最核心的我想还是“匠人精神”。这些中国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静静地,从事着一份伟大又平凡的事业。说伟大,是因为他们用自己高超的技艺把千百年前的珍宝以它们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现代的人们,这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让人震撼和感动。说平凡,是因为他们就像巷子里最普通的工匠,看起来那么的随和,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个钟,一个表,而他要做的只是尽自己的力量修好它。你也可以从这部片中看到传承,一批批的年轻人犹如新鲜的血液注入故宫,延续着传承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技艺,以及他们对文物的热爱,对文物修复的执着。这不禁让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思考:不仅是文物修复,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方面的手艺需要当代的年轻人去传承和发展,其中很多工作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冷静,我们有责任像老一辈匠人一样让我们国家的文化一直流传下去,不仅如此,我们更要学习的是这些匠人脚踏实地,充满热爱,专心致志地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对我们以后从事职业也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吧,现在浮躁的我们真应该好好静下来,看看这些大师们是怎么对待工作的,一辈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圆满的。
  最后,这部片子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细节流露出这群干着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实也不是清苦,因为他们心里是满足快乐的。

 6 ) 这个时代的匠人精神

9月22号,去看的石渠宝笈特展。6点起床、7点多到达北京南站、8点准时站在午门前。一整天在武英殿前排了7个小时左右,依旧心甘情愿。一个中国人,能完整的看到《清明上河图》、《伯远帖》是一生兴事。也是2015年做的最有意义的就一件事。10月10日,去看的普天同庆特展。《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如说是 故宫九十周年大庆展览文物背后的修复故事。现在在一家私营的一家博物馆实习,面试时被馆长说的一句话“可以见到很多故宫和各地博物馆不展出的文物珍品”,被这一句话义无反顾的留在这里。推掉了其他的面试机会。也算是圆了自己 想学 文物与博物馆的 一个梦。匠人精神,慢工出细活、安静、坐的住、高审美、技艺的传承、对老祖宗文化的尊敬。我要学的还有很多

 短评

竟然评论人数不足…还是看到的人太少了…平时不爱评价,这次一定要力荐!尤其钟表师王津…看着心疼…倾尽心血让钟表栩栩如生的活了起来,然而摆进橱窗展览,就那样静静呆着,任其万千华美匠心独运,观者也难以想象它们活起来是怎样的精妙生机…太可惜,太遗憾。极纯粹又极光彩的纪录片。。!!

10分钟前
  • 阿不提
  • 力荐

“之后外面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静得令人不敢说话。”这么好的东西能交到一群有心的匠人手里,红墙暗阁内满是那些有温度的日常。

12分钟前
  • 费德里科维奇
  • 力荐

宣传的是匠人精神,可惜旁白真是败笔,nl不分就不说了,有些地方真是跳戏,你都花了那么些功夫去拍了,还用移轴,还搞动画演示,你就不能严格要求点旁白吗?走心体现在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地方,不是自欺欺人就能得过且过的,当然,我觉得每一个修复师都萌炸了

16分钟前
  • cozylee有好运
  • 还行

中国其实真不必艳羡什么“匠人精神”,所谓的“匠人”们完全是另一种画风。有种“道在其中矣”的大气。故宫师傅们谦虚于手艺,颇食人间烟火,有种贴心的真实感。而且,很多学者也是如此。作为舶来品的匠人精神,在中国是一个伪概念。

19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同样是行内翘楚,日本职人追求的是一板一眼里的仪式感,再琐末的工作也要做得肃穆。中国师傅追求的是举重若轻,越是重要的工作越是要带着点玩儿的趣味,其实骨子里也是一板一眼。看完好想去给故宫当扫地工啊!

20分钟前
  • 兔子晴
  • 推荐

面对钟表收藏家的炫耀,王津只是淡然一笑。他修复的每一件钟表,都是世界上最精美最罕见的珍宝,都可谓价值连城,然而这些可以货币来衡量的价值,却不在他的不在考量范围之内。他感叹的是几百年前的老玩意儿,为何设计得如此精巧,并想用自己的双手,让它恢复当年的光辉。这就是国之大匠的底气和格局。

23分钟前
  • 无夏
  • 推荐

里面有段话说得特别好,“文物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里,文物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传播文化。文物修复不止是因为把物品修好了他才有价值,而是在修的过程中跟,人和物的交流,对物的体悟,把自己也融到了里面。”中国的格物精神。一群真正的匠人。看完遗憾错过了90年院庆,百年的时候希望可以去

27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力荐

不停酸鼻子,终于明白学文物的学长告诉我站在故宫直接哭出来的那种感受。站在历史的洪流中,这些跟历史的对话,肩负的责任感,对后世的忐忑和交代。自己的一生跟这个这些经历风霜的文物交织相融。(小闵真的好优秀啊;老师傅们都好可爱~

31分钟前
  • 🐧
  • 力荐

放在繁华都市的中央,故宫的人事物仿佛是被无形屏障保护起来的另一个宇宙。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机会能够成为顶尖匠人挑战专注力的极限真是很幸运的事。

3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看了三遍,叙事节奏有点乱,不过谁他妈care节奏啊,文物的特写镜头实在太美太带劲了,我现在就要去学轻功,毕竟人活在世界上几十年,不去故宫偷点什么说不过去吧,真想把王津老师本人偷走。

40分钟前
  • 猛汉世雄
  • 力荐

受篇幅限制前两集过于压缩和穿插,造成不能完美的瑕疵。老师傅们的手艺没的说,但是看过日本的文物修复,对比下来有些难受:环境的狭窄杂乱、工具随处放、搬运文物时运输及包装器械的粗陋等。这里没有崇洋媚外,只有精细化和科学化,即使在这个代表大陆文物修复最高水准的纪录片中,仍然看得有点难受。

45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不煽情不渲染,平实又日常,堪称故宫招聘的最佳宣传【喂

46分钟前
  • 明风
  • 力荐

还在B站看,挺有意思的。另外一个感慨就是,现在大家表达感受的词汇真的好匮乏。出现修复好的瑟的时候,满屏幕全是"哇"、"好美"、"卧槽"。

49分钟前
  • 木羽
  • 力荐

钟表组的王津老师可真帅呀 > <

54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推荐

泱泱大国,匠人精神。

56分钟前
  • 例假小酥肉
  • 推荐

故宫招聘广告(但我去了就是扫地都不要) 无处不在的御猫 王师傅我要给你生个表

60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可能只有我这种烦人精会在意的事:1、旁白不会发任何ang以外的后鼻音,为什么要去做旁白,为什么竟然能做旁白,好烦!2、年轻一代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清一色北京口音,看来故宫是真的难进……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玉其实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价值呀,但中国人能看出德行来…中国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人在世上走了一趟,都想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其实修文物的时候已经把自己融进去了……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物品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木器组屈峰)

1小时前
  • AMY园
  • 推荐

贼喜欢有历史气息的东西,有的时候想一冲动到北京去,在故宫做俩月的志愿者,择一事,忠一生,中国的传统思想,不管什么都需要忠诚。

1小时前
  • 小十三
  • 力荐

而今紫禁城里的大师们朝八晚五,温柔耐心,几十年如水而逝,珍宝重获新生

1小时前
  • 月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