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血五人组

战争片美国2020

主演:德尔罗伊·林多,乔纳森·梅杰斯,克拉克·彼得斯,诺姆·刘易斯,小伊塞亚·维特洛克,梅兰尼·蒂埃里,保罗·沃尔特·豪泽,加斯帕·帕科农,阮明智,Y·兰,阮·拉姆,桑迪·范佩,让·雷诺,查德维克·博斯曼,吴青芸,阮英俊,德文·鲁默,亚历山大·威特斯

导演:斯派克·李

 剧照

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7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8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9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9 15:07

详细剧情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斯派克·李为我们带来了全新作品,这个故事讲述了四个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的故事。他们前去寻找死去的队长(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遗体和埋藏的宝藏。在对抗人与自然的力量的同时,我们的英雄们还要面对越南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所带来的持久破坏。

 长篇影评

 1 ) 斯派克·李越来越像新浪潮导演戈达尔了……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可谓命途坎坷,碰上了疫情导致无奈取消,令全世界的影迷陷入失望。而更失望的恐怕要数美国导演斯派克·李了,因为早在今年初,戛纳官方就已宣布由他来担任本届竞赛单元的评审主席。这是戛纳历史上首位黑人评审团主席,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加上他两年前的《黑色党徒》一举拿下拿下评审团大奖,令人万分期待他的眼光和口味能评选出一部惊世骇俗的金棕榈作品。结果,今年戛纳没办成,至于明年是否还继续邀请他来担任评委主席,尚且不得而知。不过,他在疫情下的艰难环境下,今年仍然有新作推出,就是这部由Netflix投资制作的《誓血五人组》

他最近几部作品都遵循了类似的创作思路,用黑人角色和元素去改写传统的类型片,或者用戏谑的口吻向影史经典致敬,同时又强行夹带私货,借助角色道出他对黑人话题的关注以及社会问题的批判。这部《誓血五人组》是一部较为常见的寻宝类型喜剧,讲述四个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寻找当年牺牲的队长的遗骨,与一笔不可告人的宝藏。影片貌似在透过黑人的角度反思越战的意义,传统的越战题材均以白人视角展开叙事,甚少见到黑人的身影,如经典的《现代启示录》。

然而,这部喜剧动作冒险片又与绝大多数反战片相距甚远,导演太过任性地在这个松散的故事里塞进过多类型元素:前面90分钟是饶有趣味的寻宝情节,其中掺杂着老兵的往事回忆、越南情人和私生女、法国大反派等等,而最后一个小时突然毫无预警地转向黑人剥削意味的丛林动作枪战戏,外带几个被绑架的白人志愿者,以及一些刻板面目的越南杀手。

斯派克·李几乎在每个场景都能自信满满地抛出不同的讽刺点,却在情节组织上欠缺条理。东拉西扯的叙事和粗枝大叶的次要角色,过于密集的反转,以及难以调和的腔调,令观众一时间无法抓到重点,影片自然也无法像《黑色党徒》那样一击即中。

斯派克·李越来越像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用拼贴影像表达论点的手段越来越直接和粗暴。如果说《黑色党徒》最后一段触目惊心的记录片有发人深省、提升深度的效果,那么这一篇“影像论文”太过随意和生硬。突然切入特朗普竞选集会的画面,无端端冒出“黑人命也是命”的影像资料,这些充分展示出导演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以及按捺不住要表达的个人观点;但这些章法凌乱的手段令这锅食材过多的热粥上下翻滚,不停升腾起稍纵即逝的话题气泡。

 2 ) 誓血五人组 战争永未停止

伍越战老兵,40年后重返越南丛林,以寻找埋葬在此的战友诺曼尸体作为幌子,实际上来挖掘曾经埋藏在此金条的故事。

影片以1978年2月26日,默罕默德阿里的采访开始,我的良心不会允许我,为强大的美国射杀同胞,或者有色人种,以及在泥泞中饱受饥饿折磨的穷人,我有什么理由朝他们开枪呢,他们从没有叫过我“黑鬼”,没对我动用过私刑,没有放狗来咬我,没有剥夺我的国籍。1967年4月28日,穆罕默德·阿里拒绝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武装部队体检报名处进行入职,因此被判处监禁5年,还被取消了拳击执照。

接着影片出现了登月以及流落在街头的黑人,出现了马丁路德金、西贡死刑以及越南凝固汽油弹女孩潘金淑,这个被汽油弹溅中的女孩,绝望的裸体奔跑在大街上。阿里和马丁路德金和黑人民权运动以及黑人自豪感密不可分。而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也非常可能与他反对越南越南战争有关。所以本片通过历史资料,以及喋喋不休的四名黑人对话,揭示了越南战争中非裔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美国黑人士兵占越南前线部队的30%以上,欧迪斯、艾迪、麦尔文、鲍尔以及战死的诺曼都是黑人士兵,曾经在越南丛林并肩战斗。他们再次回到胡志明市,回到了一个他们从未离开过的地方。因为4人皆有不同程度的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战争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这四人的日常生活。欧迪斯的女儿被叫做蟑螂、黑鬼,一直受歧视。而鲍尔经常做噩梦,梦中再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战场,鲍尔说,他梦中看到了诺曼带领着他战斗。战争就像幽灵,从未在每个士兵的生活中离去。

影片后半段看似是寻宝运动,实际上在寻宝的过程中,强化了战争从没有在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水上集市上,卖蛇卖鸡的商贩故意上来挑衅,咆哮,你们杀了我的父母。寻找的金条,是战争的延续,同样的使人丧失理智,几十年前埋藏的地雷,照样杀死了现在的队友。越南共军和四名队员的厮杀,象征战争的延续,鲍尔被枪杀在了亲自挖好的坑中。

法国白人又一次骗了这四个黑人,就像不停插入的越南电台嘲弄他们,你们为什么要为返回时把你们当成二等公民对待的国家而战,结合最近轰轰烈烈的BLM运动,I can’t breath 席卷美国,影片在这个节骨眼上映,非常具有深意。再次返回的丛林没有什么变化,黑人的地位依然如故,种族不公依然如故。

(文中图片来源《誓血五人组 永不停止的战争》,侵删。)

 3 ) 黑人政治类型题材,比起排山倒海我更喜欢暗流涌动

斯派李的作品辨识度其实很高,黑人题材,政治讽刺,黑色幽默,现实主义荒诞叙事等标签,都能在斯派李的作品中找到。

《誓血五人组》是斯派李耗资最贵的一部电影,网飞有钱!在网络平台上线,其中的角色有我们熟悉的《黑豹》饰演者查德维克·博斯曼,还有让雷诺。

《誓血五人组》算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审美隔离的商业大片了,烂番茄专业影片高达91%,观众爆米花却只有66% 。

嗯,你懂的,黑人题材+政治+如今美国的情况,这部片子想必是能引起不少西方专业影评人政治高分高潮,有没有为了政治正确打高分的人我们不知道,没有证据和数据我们也不好猜测,毕竟电影点评从来都是主观的。

《誓血五人组》有两条时间线组成,互相交织一直到影片结束,故事背景则发生在越南,为了理顺剧情我按时间线为大家梳理,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角色的名字我就不按原片来了,毕竟斯派李喜欢玩得就是群演角色太多。

我们都知道美国1955-1975间深陷泥潭的越南战争,影片用了不少的纪实照片和片段素材,来回顾那个时期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影片里过去的时间线就发生在越南战争时期,画幅也变回了传统的4:3,并加上了复古的色调,在越南战争期间,黑人占美国11%的人口,却派出32%的黑人士兵上越南前线,从而有了“用黑人来当炮灰”的声音。

越南战争时期同时也是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的高潮时期,几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越南战争中黑人的复杂心态和困境。

看完电影我能理解《誓血五人组》为何能让一部分人拍手叫好,因为影片塞满了斯派李的很多政治主张,这些主张非常直接反映了当今美国的现实政治矛盾和摩擦,当然更多的是讽刺。

同时也反映了越战对美国尤其是对现今黑人留下的后遗症,对人心灵不可逆的创伤思考。

《誓血五人组》不甘心只是作为一部寻宝枪战爽片来敷衍了事,而是想要表达更多。

看到这大家以为我要吹爆这片吗,很遗憾我对政治批判并不感兴趣,我也不想妄自菲薄自己是专业影评人。

对于我主观观感来说,《誓血五人组》的剧本主线故事,就是传统得有些过时的西部片结构的一个分支,那就是给主角们设立一个黄金任务,然后展开冒险剧情。影片中还真的是黄金都懒得换成其他的。

正因为故事主线没有任何张力,再加上后面确实没有任何反转,导致影片对于普通抱着看爽片的大众来说,毫无刺激可言。

相比较于斯派李自己的作品《黑色党徒》,该影片是多么新鲜的设定,一位黑人模仿白人口音,用打电话的方式混进白人至上的3K党。这里面发生的戏剧冲突和讽刺调侃,让人听故事梗概都觉得有趣。

《誓血五人组》主线寻宝路线的乏力,也是为何影片进行到1个多小时,才真正挖到黄金的原因,因为影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寻宝冒险片,而是斯派李的私货片。

这也是为何有一大部分人爱这片爱得不得了的原因,因为斯派李的政治表达和讽刺,有时候确实玩得有趣。

如果细品的话,其实影片每一个场景都可以解读,片中也充斥着美国政治文化的各种梗的思考和嘲讽。

再加上最近美国出现佛洛依德事件,更让影片得到了结合时事的加冕,尤其是影片结尾黑人那句口号,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趁热加上去的,太应景了。

但坦白讲,反而我对这种明着暗着都强调黑人平权的影片不太感冒,我更倾向于认为好的政治或种族类型影片,暗流涌动比排山倒海更为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逃出绝命镇》,《守望者》剧集,或者斯派李自己的《黑色党徒》,都比这部《誓血五人组》这样赤露露呐喊黑人平权要来得深刻和耐人趣味。

而且这部影片的一些观点,也让身为亚裔黄种人的我看了有些不舒服。

比如影片开头曾经越共的老人请黑人们喝酒,暴躁哥说他们可能杀了豹哥,但反过来想越战时期美军杀掉的越南人也不少吧。

然后还有在船上一位越南市民给暴躁哥贩卖鸡,虽然是刻意骚扰,但暴躁哥不断喊出越南猪,这样种族歧视的双标法则,让我完全对主角们产生不了更多共情。

当然这里有另一层更深的解读,这些其实都是斯派李最写实化的表达,以此来说明现今的社会就是如此双标的,用暴躁哥的话来说,就是“我最讨厌种族歧视和越南猪”。但这句话本身说话的人就很有问题。

这从中也暗示了在美国,其实最受歧视的或许不(只)是黑人,而是同样受到歧视或更受到歧视的有色人种,比如亚裔。

而对于越南人民来说,不管黑人白人,你们统统都是当年让越南陷入战争,让越南人民手足相残的美国人,越南不欢迎美国人,这里又多了一层战争思考的维度了。

在影片中,类似于以上值得讨论的戏份比比皆是,也正因为斯派李为了加入更多的解读,从而也把影片的节奏弄得很涣散,当观众想看这群老头如何展开冒险寻宝时,剧情却迟迟未发生,东拉西扯聊了很多和主线无关的剧情,这些剧情喜欢的人喜欢,不喜欢的会觉得又长又臭。

到了影片后半段,节奏渐渐回归渐入佳境,而且更像是一则寓言故事。

就我的理解,其实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象征意义,简单来说,豹哥代表了黑人平权时期最初的声音,但这个声音演变的影片中的现今四人,分化成不同的目的和意识形态。

寻宝的五人组代表了美国,细分的话暴躁哥属于共和党,从他带的支持川普那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帽子就能看出来,其中这顶帽子还被好几个不同立场的角色戴过讽刺意味十足。

主角叔则是真正能对战争反思,比较符合观众共情的角色。

让雷诺代表法国殖民者,大家不要忘了越南曾经被法国殖民统治长达七八十年呀,而法国小分队则代表了现今的法国,三人有着不同的立场和想法。

更大的隐喻,我认为五人组进入丛林冒险寻宝的过程,其实是对越南战争的一次镜子隐喻,五人组代表美国,雇佣军代表越共,黄金代表着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目的,讽刺了越南战争的无意义,最后剩下的则是死亡和仇恨。

影片暴躁哥独自进入丛林精神失常迷路的片段,影射了在战争中迷失自我的士兵,而且还带有一些宗教的解读意味,暴躁哥口中不断念着圣经的片段,穿过如同伊甸园般的丛林被蛇咬,最后像耶稣受难一样张开双臂受死等。

影片的结尾的好几个片段,过分美好也显得非常不真实,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假象,也可以说真实发生,还有影片中过去的片段展示,除了豹哥是年轻的,其他四人都采用了现今年龄的演员,这里并不是斯派李不用年轻演员,而是刻意为之,增加更多神秘色彩。

总之,个人认为《誓血五人组》比较挑观众,能看懂片中表达的意图,会让你觉得影片是个宝藏,否则就是一部在及格线徘徊的作品而已。

 4 ) 动作冒险类型剧情与Spike Lee的‘越战反思’和种族议题

本文首发于 奇遇电影

当Spike Lee把影片的背景板架设到了越南这片土地,并且落脚五个越战中非裔美国军人的故事时,熟悉Lee的观众应该不难揣测到,单单一个‘由遗失的金矿而展开的探险与争夺’的类型化故事肯定无法满足他的创作企图。

于是我们不仅看到Lee在故事行进中以不同的媒介形式(不同的宽高比、数字/胶片)编织穿插了这‘誓血五人组’的越战记忆,还能看到本片和《黑色党徒》如出一辙的‘序言和尾声’(首尾框架)——Lee在开片以纪实的历史影像素材组接出关于越战的一段蒙太奇并在影片终了以金的演讲片段划上句号。

Lee试图以这样五个非裔军人的形象为定位,以纪实的历史影像、不同角色的政治观点和故事背景(记忆中的越战场景和现下的越南环境)这些元素的串联为语境,在表面探险故事的行进中Lee其实是想将观众的情感拉扯进这几个黑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越南从过去到现在因为战争所遭受的变迁中,进而达成在主题上关于越战的反思和对其中涉及的种族问题的追问——“Why fight for a country when they lynch you?”(为什么要为一个会对你动用私刑的国家而战)

当誓血五人组的四兄弟重新聚首,伴随着俱乐部中黑人音乐的律动,镜头跟随四人的齐舞缓慢地推拉;

并且,待四人坐下后又从Paul(Delroy Lindo饰)的个人政治观点展开了对于特朗普的讽刺(逃服兵役)——前者让我联想到Lee镜头下所特有的对于黑人身体及黑人文化的魅力的表现(《为所应为》之中是开片Tina(Rosie Perez饰)的独舞以及她和Mookie(Lee本人饰)在亲热时对于身体的特写;《黑色党徒》之中是酒吧中配合黑人音乐的群舞);后者则既作为Lee个人的政治观点,延续了和《黑色党徒》中一样对于特朗普的讽刺立场,又可以放置在影片中作为后续Paul与另外三兄弟产生分歧而分道扬镳的铺垫去看——可以说,Lee在影片伊始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既贴合他个人风格又恰到好处的入口。

但当影片随着Lee以一段可谓载入了影史的配乐——《现代启示录》中的Ride of the Valkyries(女武神的骑行)——奏响这一行人的丛林探险之旅(据Lee在采访中回应,虽然这一段可能会因为和画面有些违和而让观众会觉得有些幽默,但他只是在向老友科波拉以及他的经典之作《现代启示录》致敬),进而展开主线的剧情时,影片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到了视野中。

——戏剧性设定模糊了角色的身份对位,关于战争的反思无法与种族议题衔接

随着探险的行进和金矿的寻回,五人组的黑人团体内部在其间也逐渐产生了分歧,除去找回埋藏的金矿和诺曼的遗体,Paul还带着不同于其他三人的另一目的重新踏回这片土地——与被自己误杀的队长诺曼达成精神的和解、摆脱长久以来笼罩着自己的阴影

但Lee或许出于戏剧化的考虑而将Paul的这个秘密一直悬置到临近影片结尾才揭晓给观众,所以从观众的视角代入,很容易将Paul古怪的性格和激进的言行归咎于他对于金矿的执念;或是他对于误杀诺曼这件事采取的回避和自责的态度,而模糊了他非裔美国士兵的身份以及越战对他造成的内心创伤和巨大阴影。在我看来,对于这样一个重要起因的悬置不仅没什么必要,而且干扰到了本片的主题表达。

除去这点,毫无疑问,‘誓血五人组’中的其他三兄弟(Otis、Eddie和Melvin)对待战争、肤色以及他们之间兄弟关系的态度适合Paul截然相反的,他们秉承了诺曼的理念——即信奉马丁路德金所倡导的爱与和平,并且他们时刻坚守着内部的团结(从多处Otis和Melvin之间带有特殊含义的击拳手势中能够看到)。当然,Paul也同样将诺曼作为自己的信仰且因为他与诺曼之间的‘秘密’,而使得Paul与诺曼之间的精神连接又附带着些许愧疚感从而显得比其他几人更为紧密。但就像影片中的这句台词:

没错,他(诺曼)就是我们的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

了解黑人运动或是看过《为所应为》的观众都清楚地知道,哪怕是黑人种族之内(对应到本片可以理解为‘誓血五人组’这个团体内部)其实也分着不同的派系,从《为所应为》以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两人各自的言论作为影片的结尾中,马尔科姆的理念:

Because this is the situation,you and I have to preserve the right to do what is necessary to bring an end to that situation,and it doesn’t mean that I advocate violence,but at the same time I am not against using violence in self-defense.I don’t even call it violence when it’s self-defense.I don’t even call it violence when it’s self-defense,I call it intelligence

不同于马丁路德金完全摈弃暴力,并认为暴力最终会引导向自我毁灭,马尔科姆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暴力能够为黑人维护住自己应有的权力。当我们试图将Paul和五人组中其他四兄弟代入一个黑人共同体内部两个拥有不同理念的派系去看待时,又随着主线的推进发现:除却‘退伍美国士兵’的身份,影片中还能清晰地看到Paul排斥法国人Desroche(Jean Reno饰);排斥越共分子;排斥墨西哥移民,甚至不断以‘nigger’称谓自己和四人组的兄弟

所以我们又无法把《黑色党徒》中带着激进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黑人形象与他对位,从他戴着的那顶标有‘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帽子,充其量只能将他理解为一个认同‘美国至上’的激进主义者。

正如Lee在面对采访时谈到Paul这个角色的意义时,他的原话是:

So I thought that would be dramatic, and maybe add some tension.
...
It just opened up a lot of possibilities. That’s why I did it.
(我觉得那样会充满戏剧性,并且可能会增加一些张力...它会带来很多可能性。所以有了这个角色)

的确,从Lee在这个角色身上所花的笔墨以及配合Delroy Lindo个人精湛的演技去看,这个人物的确有完整的弧光并且为影片的剧情增加了很多戏剧张力。但显然影片除去主线的动作类型故事之外,还有着‘反思越战’的框架以及Lee个人想在这个框架下去完成的对于战争中种族话题的探讨。

可这两个主题的衔接在整个剧情设定模糊了角色身份对位的过程中,最终并没能通过人物弧光与情节发展顺畅的完成,这个‘重任’最终只能通过零星的几处细节得以展现——也就是马丁路德金遭遇暗杀的纪实素材、诺曼和四兄弟的对话以及河内Hannah的广播所提及的‘美国国内黑人所处的境况’和‘越战中黑人及白人所占的真实比例’。

显然,光凭这些,观众是难以清晰地透过表面这个关于‘探险、寻宝、抢夺’的主线故事,同时以这几个黑人兄弟的情感以及身份作为切入,把战争的反思和相关的种族议题衔接起来的。

所以,即便像Lee在采访中提到他在影片中放置了许多关于越战和种族的历史素材与话题,包括影片在开片纪实影像的蒙太奇段落里选用的Marvin Gaye配乐也是关于种族与平等,他希望以电影为契机让大众尤其是一些并非经历过这些历史的新生代去关注这些内容,但在我看来是遗憾的,最终影片的呈现与主题框架并没有能统一起来。

最后,关于影片形式层面:

Lee在本片多处仍旧沿用了他个人的技法表达——‘打破第四堵墙’的一段Paul的自白;Otis和女儿相认后两人微笑着的双重滑动变焦镜头;对于纪实性影像素材的引用

Paul直面镜头的自白

双重滑动变焦镜头

除去这些他的个人标识,他也根据剧情做了基础元素性镜头设计——即在五人组的现实与闪回的不同片段交替中分别选择了数字/胶片两种不同媒介以及不同的画面宽高比。但如果我们要把《誓血五人组》与去年帮助Lee在奥斯卡上达到新的突破的《黑色党徒》放在一起去看的话(形式上,两部影片在首尾框架及采用的纪实影像素材这些地方有所共通),不得不说,《黑色党徒》在技法上与影史经典《乱世佳人》(以其中的一段俯视镜头作为影片开幕)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以3K党集会和历史上黑人演讲的一段平行蒙太奇批判格里菲斯)产生的互动其实是服务于影片在内容上Lee想要完成的政治讽刺以及对于现实中美国正在发生的种族主义的修正的。

3K党集会 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

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再回看《黑色党徒》结尾记录了美国现实的一段影像素材,Lee成功地把观众从主线的一个犯罪/喜剧故事中引导向了现实,有力地在向观众阐释种族主义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他个人对于如何修正种族主义的看法:人们必须联合起来对抗种族主义的演进,先锋的技法和主题反思形成了统一。

而当相同的形式框架被再次放到《誓血五人组》之中时,多少只能从阿里和马丁路德金的影像和一些纪实素材中捕捉到一些‘反战’的影子,而要说到与主线剧情的相辅相成以及向种族议题的牵引,就显得乏力并且要逊色许多。

【注:Spike Lee关于《誓血五人组》的采访引自Sight & Sound《“Why fight for a country when they lynch you?” Spike Lee on Da 5 Bloods and American lies》——//www.bfi.org.uk/news-opinion/sight-sound-magazine/interviews/spike-lee-da-5-bloods-black-american-soldiers-vietnam-war

 5 ) 这电影还真就不差

电影应该不同于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糟。

首先, 查德维克·博斯曼究竟是什么?在电影中画幅分为两种,似乎预示着过去与现在。但是除了结尾出现的一张照片,其他照片中除了查德维克·博斯曼之外的四个老人仍然是衰老的形象。再结合片中某处画幅的变换中,4:3画幅的人跑到了另一个画幅,这绝非是制作商的疏忽,而是一种两个通道的打通:这是过去与现在,也是现实与幻想,事实与隐喻。查德维克·博斯曼所代表的的应当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与操守。

所以,保罗打死了他,实际上也就是抛弃了这种操守,在片中不得不忽略“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帽子,他从保罗头上摘下,戴到了法国商人(也是白人)的头上。现实中是谁提出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是川普。这实际上是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的一次交接,奥巴马背弃了黑人兄弟,奥巴马任上黑人的情况不仅没有变好反而更加恶化。直到川普引燃了这根导火索。

当然,把保罗单纯的解释成奥巴马是有点过了。保罗更像是一个结合体,是越战PTSD,是受害者……他背叛了自己的黑人兄弟,但是最后反而用自己写给儿子的信体现自己温和的一面:他是矛盾,是影片用来质疑越战,质疑黑人地位的一个角色。

关于斯派克李是否用力过猛这件事,其实还真不好说。曾经跟一个朋友聊过如今的女性运动,我曾问过为何会变得如此激烈,甚至出现了田园女权,难道和平的过渡不好吗。女性朋友是这样说,美好的幻想是谁都有的,但是当平和的声音不能使现状变好反而引来嘲弄,自然只能强硬回击,成为“田园女权”了。

以上。

 6 ) 他永远不会害怕“说错话”,更不怕失手

受全球疫情的影响,戛纳电影节被迫停办,而斯派克·李出任戛纳评审团主席的事也因此顺延到了2021年;但这并没有影响斯派克·李持续活跃在公众视野之中。

斯派克·李

无论是记录疫情下的纽约的短片,还是关于美国“弗洛伊德”事件的发声,现年63岁的斯派克·李都展现出了一种“年轻人”的难得的热情, 我们又或许可以说,斯派克·李正是那类永远不会害怕“说错话”的导演。

斯派克·李拍于疫情期间的短片《纽约纽约》

而斯派克·李对于广大影迷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2018年摘得大奖但又饱受争议的《黑色党徒》,还是年仅32岁时所带来的天才之作《为所应为》,都给影迷留下了有趣的银幕记忆。

2018《黑色党徒》

1989《为所应为》

可以说,斯派克·李从当年的“叛逆小子“慢慢步入到当下的好莱坞主流,依靠的正是其激进、大胆的创作态度和对黑人群体细致入微的描摹。而在如今因疫情而千疮百孔的电影创作环境下,他却依然为观众带来了他的新作《誓血五人组》,或多或少也给全球电影业带来了鼓舞。

2020《誓血五人组》

但无论如何,电影本身才是最首要的,《誓血五人组》和斯派克·李自己创作生涯中那些佳作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虽然本片依旧刻画了深刻的黑人角色群像,并以媒介自反的形式回溯越战,但是却没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反馈到表达之上,并且还在“反类型”叙事上栽了跟头。

影片《誓血五人组》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越南,四个黑人越战老兵时隔四十五年后再度重返越南,本来愉快的寻金之旅却遭遇到意外的阻碍。

从故事上来看,《誓血五人组》依旧是斯派克李近些年最拿手的那一套:“观察一组特定群体的生活,并让他们在一个传统的类型片故事中通过戏谑与杂耍来达成一定的反讽。”而往往其对于人物群像的构建也正是在这些日常或是戏谑中来达成。

影片《誓血五人组》开场的前几段,斯派克·李延续了其一贯以生动黑人社会生活场景为序的传统,如同《黑色党徒》那样,一上来就为黑人群体赋予了直观的共性,紧随其后又安排四个主角坐在一起闲聊,四个主要人物也正是由这场戏开始被逐一赋予个性。

在对话的最开始,斯派克·李就让人物在生活层面上迅速抛出话题:“关于麦尔文18岁的儿子。”然而,就在几句简单的交谈间,开篇所展现的“亲密无间”的四人关系便已透露分歧。

鲍尔看着照片,却反过来问麦尔文有没有备枪,这里无疑巧妙铺垫了鲍尔的激进主义倾向。其后残疾越南小孩的出现和关于特朗普政策的闲聊,在明确了鲍尔激进主义倾向的同时,更是将另一位主要人物艾迪划分到了鲍尔的对立面,埋下了人物之间分歧的种子。

但紧随其后,影片却忽然转变画面宽高比,并且变为了胶片拍摄的画面。与此同时,更是响起了《现代启示录》中的经典配乐《女武神的骑行》。主线故事短暂停滞,插入的是五人组当年在越南的战斗回忆。

事实上,这种看起来相当突兀的做法,也正是斯派克·李刻意设计的“戏谑”时刻。中途掐断类型片叙事,拿出独立时间来呈现与主要人物群体息息相关的“历史影像”(此处可以理解为是斯派克·李自行复刻的历史影像),以媒介上的跳脱来加深观众对于人物群像的认知。

而《誓血五人组》的这一段由于其内容明确的指向性,无疑呼应了影片开头的历史影像,从而直截了当地引出越战议题。而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段影像也依然属于主要人物黑人群体的生活片段,展现的还是主要人物群体关于越战记忆的共性。

显然,一组完整的人物群像除了共性,还需要有差异。而斯派克·李在《誓血五人组》中的四人群体内部逐渐树立起身份对位的“工具”显然正是鲍尔这一人物。在影片的中后段,斯派克李俨然将鲍尔作为了主角来对待,甚至可以说鲍尔成为了影片中的“公民凯恩”。

在寻金之旅中,鲍尔激进的态度、古怪的言行使其与外界(这里的外界指黑人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不断产生碰撞,并反过头来为主人公群体制造麻烦。而主要人物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正从另外几人对“疯狂”的鲍尔的态度来展开。

麦尔文和欧迪斯显然保持中立态度。面对鲍尔,他们一方面表示反对甚至发生冲突;而另一方面却依旧重视着战友、同胞的感情,对鲍尔投来关怀。

而艾迪则是站在了鲍尔的对立面,正如影片开始不久的酒吧闲聊戏铺垫的那样,艾迪显然保持了他温和的作风。但有趣的是,它却并不意味着艾迪与鲍尔之间会频繁冲突。相反,艾迪恰恰是与鲍尔冲突最少的人,绝大多数时候他都没有直接参与到另外三人的纷争之中去。

更巧妙的是,斯派克·李让这个人物带着一台胶片摄影机,并且在故事的进行中时不时地短暂插入艾迪摄影机的视角。媒介上的显著差异,寓意着这个人物被隔绝在了群体之外,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不断审视着这一群体关系。

可以说,艾迪其实是站在鲍尔对立面、又远离麦尔文和欧迪斯的旁观者,并且由于其媒介的独特性,这一人物站在“复古”视角审视越南面貌,亦承担起向观众回溯战争的职责。由此在主要人物之间便构建起了具有同一性但又立体分层的关系框架。

框架建立之后,想要为人物群像添加内核显然需要更多导演表达层面上的东西。而在《誓血五人组》中,始终“不在场”的彪汉诺曼,则正是影片中这组黑人群像的灵魂所在。

在影像层面,斯派克·李多次利用明显的打光、道具甚至是富有宗教意味的出场,来将诺曼的人物形象神化;同时在叙事层面,诺曼这一角色也被设置为事件的重要动机之一;最后,回归人物关系本身,诺曼也在主要人物的这组“多层”关系中起到某种维系作用。

而经由回忆片段和历史影像的交织,诺曼也由此成为了本片中完美黑人精神的化身。他被斯派克·李定义为是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的集合体,在暴力和“爱与和平”之间维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他也正是以诺曼所象征的这种完美精神为参照,才在主要人物的群像内部划分出多个派别出来。或许,斯派克·李正是想在等片中通过对完美精神的辩证思考,来探求能付诸于实际的黑人平权最优解。

但诺曼这一角色的设置最重要的还是对比到艾迪和鲍尔这两个极端上。这是两个富有寓言性“戏谑”桥段,艾迪作为回溯战争的“和平媒介”却暴毙于越战遗毒。

媒介的死亡,无疑代表着站在“完全和平”角度来反思战争的失败。而鲍尔在一段伊甸园式的经历之后,终于被揭晓了其癫狂的“玫瑰花蕾”,他如今的激进、古怪到头来却是因为自己在战争中的温和、感性所致。

这其中的反差无疑正是一种对越战的极大讽刺,而诺曼在片中对于越战和黑人平权关系的长远思考,显然才是斯派克李在面对这一议题时所要推崇的态度。鲍尔儿子这一角色与诺曼在前后“五人组”中的对位似乎也正印证了这一点。作为黑人的年轻未来,斯派克·李似乎在期许他们能拥有诺曼那样的精神。

影片《誓血五人组》虽然刻画了层次鲜明的黑人群像来讲述平权问题,又用大量利用媒介回溯越战检讨战争,但这二者最终却呈现为各自独立,并没能结合起来让表达更上一个台阶。

正如上文所提,斯派克·李要将两个议题结合到一块的关键是鲍尔这一人物,但他选择将鲍尔的“玫瑰花蕾”留到影片的最后才揭晓,其实是有些不妥的。结合前面鲍尔“闪灵”式的不断癫狂和不断的意外,影片整体看下来显得戏剧性过于强烈。

前两个小时内的影片信息,都将鲍尔古怪行为的来源指向了其对金子的极度渴望,但到了最后半个小时,又忽然揭晓一个并没有丝毫铺垫的反转,将鲍尔这个人物在全片的行事动机强行扭转了过来,对于观众来说这实际上显得过于牵强。

更重要的则是影响到了鲍尔这一人物的清晰定位。如此天差地变的反转下,观众其实很难再把鲍尔的悲剧和黑人平权、战争创伤这两方面牵扯上太多的关系。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下,似乎更像是出于鲍尔对于误杀朋友的内疚自责,而这想必应该也不是一贯热衷于追求对现实层面问题发出声讨的斯派克·李最终所想要表达的。

同时,在鲍尔、艾迪两个对位人物的塑造过程中,斯派克·李的考虑也有失严谨。艾迪这个旁观者与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距离过远,甚至在中间关键性的酒吧戏中几乎完全缺席,这造成了艾迪这一人物与主线叙事之间产生明显脱节,由此完全沦为了一种媒介视角。

而艾迪在袒露破产事实之后没过多久就草草死亡,让这一转折变得缺乏意义的同时,也完完全全浪费了艾迪这一个本可以站在鲍尔对立面做出深度的人物。而鲍尔这一人物的种种古怪也显得有些过头了。无论是面对白人、墨西哥移民、黄种人甚至是自己的黑人同胞,他都或多或少的表露出恶意,但却又并未在他的身上看出他对黑人群体本身有多少的感情。

某种意义上来说,鲍尔更像是被塑造为了一个反社会典型,用来嫁接对特朗普和“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讽刺。过度的“戏谑性”,显然是削弱了这一人物和黑人平权议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

另一个问题,则是斯派克·李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和过火的”反类型”的策略。作为本身嵌套了经典淘金故事的《誓血五人组》,斯派克·李选择在主线叙事的进行过程中,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影像或是五人组的越战回忆。

在影片前中半段,这一设计也确实达到了叙事上“反类型”并且强化主题促进剧情推进的作用;可到了影片中后半段,主线叙事发生重大转折来到情节高潮的时候,叙事过程中依旧是不间断地切换到历史影像以及回忆部分。

但由于在前半部分已经出现了大段的回忆和历史影像,导致至此再出现的这些历史影像和回忆在内容上和之前所出现的产生雷同。这非但没有和主线结合起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反而间接性打断了主线高潮部分的叙事节奏,让主线整体看来异常凌乱拖沓,两个半小时片长与实际内容厚度有些不成正比。

至于《誓血五人组》“反类型”叙事上的失败,其实可以对比前作《黑色党徒》看出端倪。《誓血五人组》和《黑色党徒》同样,在类型片框架的主叙事下,掺杂日常和历史影像来弱化情节性并服务于导演个人观点表达。

但不同的是,《黑色党徒》中每一场看似和主线叙事脱节的日常、对话,实际上都和主线叙事的前后或是人物关系有所关联,而对于历史影像的使用也是如此。

影片《黑色党徒》中,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那段3k党集体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平行蒙太奇,在完成导演个人的政治讽刺之余,与主线叙事也依然相勾连着;甚至,在两个时空的摄影技法上也彼此关联。

影片《黑色党徒》中,3K党集体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

由此,《黑色党徒》中的影像运用和添加日常情节在帮助影片脱离死板类型片叙事框架的基础之上,又不至于让主线陷入断裂。并且,在这些“额外的”影像、日常和主线叙事之间也围绕着同一个社会议题搭建起了互通的桥梁。

2018《黑色党徒》

斯派克·李在《誓血五人组》中践行了类似的想法,但却并没有达到《黑色党徒》的和谐。大段大段的“私货”对话和重复率较高的历史影像资料,再加之剪辑上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切换过于跳脱,使得整部影片叙事松散又冗长。

反过来,本是为戏谑、反讽而设计的“额外内容”,也正因为过于无聊的主线而变得充满说教意味。足足两个半小时片长,但最终导演个人表达的提炼,却绝大部分来自于后半段的三次短暂的打破“第四堵墙”,而其费劲心思所设计的“反类型”却反倒有了无用功的意味。

可以说,《黑色党徒》在国际上的成功,无疑给了斯派克·李不少继续发扬其类型叙事+反讽议政并行风格的信心。结合当下美国正在发生的剧变,斯派克·李也或许是想通过这部《誓血五人组》来评析时政、声援同胞。但过于旺盛的表达欲望到头来反而却令成片的质量有所下降。

在《誓血五人组》之后,斯派克·李或许需要在先锋创作意识和观众的观影体验之间寻找一个更好的平衡点。而《誓血五人组》虽然不是那么的成功,但斯派克·李对于时代的声援显然已经传达到位。

结尾处北越女播音员打破“第四堵墙”脱口而出的那句“祝你好运”,或许也正是斯派克·李要献给如今依然坚持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上,为黑人权益而摇旗呐喊的广大同胞的祝福。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短评

文本的平庸与可预料性反而创造出了更多的表述空间,“窄画幅越战回忆”从一开始就是Paul的脑内剧场,其情节甚至情绪牵引层面的有效性都被遮幅格式(现在时间线)下的“淘金之旅”完全打碎与抽离,这就是一种对经典好莱坞电影之时代局限性的高级逆反;而当两种画幅最终交汇,斯派克·李为打破次元壁的Paul和他的心魔 —“早已逝去的、如麦格芬一般存在的Norman”安排了相拥的镜头,并在后文中以相同的视听语言拍摄了Otis与女儿的相认,这就是战争与种族问题的一体两面,属于个体的磨难被永远局限在了过去,而属于集体的伤痛却被延续到了未来,横向对比《为所应为》时期,斯派克·李的作者表达体系绝对没有退化

6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趣味十足。

8分钟前
  • 李霁琛
  • 力荐

不是 大伙儿都一道来的 怎么你拉个屎就能发财 我走个路还把自己走没了呢

9分钟前
  • bbotonmi
  • 推荐

真正的cinema,很开心斯派克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得电影。不过有一点说来好笑,这部献给黑人的电影,对亚裔的描写倒是充满了偏见。

14分钟前
  • 银河系系主任
  • 推荐

仿佛如天启,算准了现时世界这一卦;形成了精准到过头、甚至会被误认为在“蹭热点”的互文。如若按最初愿景在戛纳上映,顺带两家破冰,怕是得几十个头条才覆盖得完所有讨论,没见到这幕“热闹”过于遗憾【。从带有年代符号的各种意义回溯出发,电影一直在中小规模的动作片和偏“高级”的时政历史片中游走,合格的“热带惊雷”气息与PTSD对诸个角色们的冲击与随意的时间跳跃组成了属于前一种类型的闪光点;但某些时候不加掩饰的“带货”与《黑色党徒》后走得还要远的刻板印象与事实混淆则让落笔变得更为致命。给四星赞扬Spike始终拥有的“个性”,但也更多是种保留。PS 媒体综评板块和用户得分的各自“表演”也十分精彩,甚至成了观影之外最神奇的“花絮”。

1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道理我都懂(BLM、反战等),可这片子真的让人很迷惑,满脸大写的迷惑。

19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在一个PPT里插一部电影也挺不容易的。这不是夹带私货啊兄弟们,PPT才是正片,那个所谓故事是附送的……所以胡编乱造刻板印象根本不是个事儿,本来导演也没上心不是,要不怎么连个年轻版的演员都舍不得请(我其实一直以为整个故事都是Paul的YY,但是看到最后发现并不是)。Netfilx给的自由让这些大牌都变得挺任性的,无论是老马丁还是斯派克李……当然视听上还是有点想法的,以及用电影写影评/提供非裔士兵的越战视角也算是一个不错的idea,但是完成得实在是糟糕……就这还要戛纳展映呢?得亏今年戛纳取消了……

21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观影之前先看了评分,当时只有6.1,现在只剩6分了,觉得疑惑,斯派克·李拍了烂片?观影过程中不断的质疑自己是不是不会看电影?这片明明这么牛逼!可能我对影史了解太浅,但李在本片的画幅调动、政治隐喻、人物间矛盾的处理上都让我眼前一亮。不知道最后那句“BLACKLIVESMATTER”是后来加的还是本来就有,如果本来就有那真的太牛逼了。还有缅甸丛林河流上挂着的AJ13“MELO”,完全彰显了李的属性。

23分钟前
  • 草间赤鼠
  • 力荐

以黑人运动自身的反射,以及通俗影像上的互文/对照(几乎是明喻针对《现代启示录》)来重审黑人自己的价值与存在,前半段趋于经典而后半段沦为平庸,后期的斯派克李也越来越半吊子。

25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无语,抢金子说成黑人应得。。。328

28分钟前
  • 西西里的朗读者
  • 还行

给人的感觉是Netflix拿了一个大数据写的商业片烂剧本找到了斯派克·李,这位刚拿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大导演对剧本很不满意,就找来自己的编剧,一起往里加私货,为黑人群体发声,为剧本增加主题的厚度,呐喊的同时也想要要兼顾反思,无奈Netflix给的这个类型片的主线故事实在是太糟糕了。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抛开结局去看吧。压根就和种族没太大关系,而是讲述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战不复存在,剩下的是更加赤裸的金钱、资本关系:不再关乎你站哪边。越共还是美国,在大主角眼里都是一个样(典型的美式批判,不会站美国政府一边,更不可能站共产主义一边),他不在乎道义如何,“我承认我就是杀了无辜者,又如何”,也不是种族歧视链(白鄙视黑,黑鄙视黄),黑人之间也会相互算计——真正的“黑吃黑”,资本能够将所有人卷进来,无论肤色。五人组最后只剩下一个,而他是唯一一个与越南人结合的,两人的后代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跨国资本主义关系;余下的一行人只剩下下一代的大卫活了下来,标示着一个美国人真正想翻过越战这一页,想洗清手上的血污,只能等到一代人的消逝。而五人组仍有一人活下来,也说明一切并未翻页,而是以更复杂的形式出现了而已。

35分钟前
  • LiM
  • 还行

黑惨。要不是他拍的。也只有他能这么拍。

38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三个字:很糟糕。技术上,满满的电视感,丝毫看不出是《为所应为》的导演手笔。冗长,乱加戏,台词尴尬。最要命的其实还不是以上吐槽,而是,披着一个反战的外壳,执行毫无章法不讲逻辑的黑人平权内核,刻意和做作,引起不了观众的丝毫共情,反而徒增反感,这是最致命的私货贩卖。而且放在美国正处于肤色纷争的困扰时期来播出该片,还适得其反。

42分钟前
  • 老珂
  • 较差

无耻混蛋式黑版现代启示录,今年最糟糕的配乐

45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乃飛的東西也估得出大概。聖胡安奇蹟至少能看完,這部的戰時場景都拍的比較出戲。

47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不能忘记斯派克·李的另一层身份,作为一个黑人导演的行动家身份,政治性的标签是斯派克·李电影中的最突出元素,很大层度上,电影就是他发声、示威、行动的方式。越战电影作为一类特殊美国战争片,担当了美国反思反战精神的重要题材,当然依然还是白人主流意识形态所阐述的话语,斯派克·李所要做的就是拍摄一部属于黑人的越战电影。闪回视角的五人组营造出的是一种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电影感,还包括毫无紧张感、如同在表演般的枪战情节,这种虚假情境设置正是斯派克·李对传统白人视角的越战片的反讽、戏谑、嘲弄,用这层虚假抵达历史记忆的真实,重申黑人历史的重要性,还包括其中穿插的演讲、照片、配乐表明导演毫不掩饰的政治立场。不必拘泥于电影本身,其实可以把本片看做斯派克·李借电影所撰写的一本黑人宣言书,重申马丁·路德·金的坚定信念。

49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越战时期的那段复杂历史,在斯派克·李的戏仿闹剧下反而被简单化了。主线实在太“国产烂片”向,一不留神就会出戏到“低配林超贤”,两个时空拍得都和玩似的。不过片中对各介质素材的挪用拼贴还是有可圈点之处,虽然远远达不到重构历史的境地,但至少能做到言之有物,这个PPT还算能给及格分。

5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又臭又长,但还是要给斯派克李点赞,黑老美政府的同时,主要还是黑自己的同胞,容易情绪化,被煽动,智商低,没有主见出尔反尔,以至于最后马丁路德金那段演讲也被我理解成警示黑人,这个题材虽然不讨喜,但对非裔黑人应该起到警醒意义!

56分钟前
  • 怂囧小赫
  • 还行

在一个破缺的容器里努力填补着自我沉溺的话语,拼凑起的冗长内容时刻将你我带离出这个过往与当下都难以消解的枯燥表意,掺杂了社会性话语后的叙事似乎只能依靠画幅的变化来掩盖其疲软的原貌,只是支撑着我们的始终是未知的要素。那些控诉早在照片的记载里展现的更加真实,褪色载体里的个体回忆早就比拟定中的集体共情更有意义。

59分钟前
  • NanSLi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