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马时刻

战争片其它2000

主演:Ayoub Ahmadi,Rojin Younessi,Amaneh Ekhtiar-dini

导演:巴赫曼·戈巴迪

播放地址

 剧照

醉马时刻 剧照 NO.1醉马时刻 剧照 NO.2醉马时刻 剧照 NO.3醉马时刻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07-21 00:19

详细剧情

  库尔德族少年阿尤(Rojin Younessi 饰)家在两伊边界,他每天带着年幼的妹妹,以及罹患侏儒症的哥哥到混乱的人力市场讨零工补贴家用。某日,他们的父亲误触地雷身亡,哥哥的病已不能再拖下去,妹妹上学又需要练习薄,悲痛的阿尤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挣钱,于是他向叔叔借来了骡子,每天在冰天雪地里运货,牲口在上路之前必须喂食掺酒的水激发体力。此时阿尤的叔叔擅自主张将他姐姐嫁给了有钱人当小媳妇,以此换得聘金和哥哥做手术的机会。下嫁当天对方却反悔,只给了一头骡子。一天在运货途中突遇埋伏,所有同行匆忙拉着骡子向回撤,阿尤一个人背着哥哥,面对着眼前醉倒在雪地上的骡子毫无办法,而远处劫匪们正在慢慢逼近……

 长篇影评

 1 ) 成人的重担压在孩子身上(过早背负生活的儿童)

我猜想也许与导演巴赫曼本人生活经历有关,他的电影里的儿童总是过早就开始背起生活的重负,几乎没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醉马,其实根本不是马,是姐姐露珍嫁到伊拉克婆家换回来的一头骡子。醉马时刻,便是所有的困难都临到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子阿勇的头上的那一瞬间。

故事总是很简单。辍学养家的孩子,平凡的乡里人,边境的穷困和危险,单纯清澈的眼神,亲人之间生老病死,永远不离不弃的温情,令一切的外在环境的压力都变得渺小和微不足道。

我为库尔德民族深重的苦难掉泪,也会过早长大的孩子们心疼。也许对于我们来说,生活环境要好得多。我们有稳定的政权,有安全的成长环境,有四季分明的家乡,可是我们没有阿勇的那份坚决和无所畏惧。他无论如何,也要跨过边境,去伊拉克卖掉骡子,给哥哥做手术。我们许多人在面对生活的磨难时,早就失去了这种一往无前的毅力。我们在面对亲戚朋友的病情和危难时,更多的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自我生存竞争的压力,早就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脆弱不堪。我觉得那位侏儒哥哥多么幸福啊,他的弟弟妹妹,从不嫌弃他的残疾,也没有抱怨他给家里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弟弟妹妹们心里只有一个单纯的愿望,无论如何也要救活他,他们也没有想到他的残疾,纵使救过来,也不会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医生说了手术后也只能有七八个月的生命时间。但是他们家人从未想过要放弃希望,只因为他们是一家人。

这种感情,在我们这个日益物质化,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早就变得很稀有了。人与人之间充满算计和捉弄,单纯只会变成被人愚弄的把柄。所以,最后那个镜头里,冰天雪地里,骡子走不动了,哥哥坐在身后的雪里,身边有枪声响起,一切变得如此危险,十三岁的弟弟毫不犹豫地走回去抱起哥哥,那一刻,我祈祷上帝不会亏待这样有爱和责任的小朋友。

 2 ) 他们不会停止为保护他们的语言、文化而奋斗,继续努力生存下去

巴赫曼·哥巴德由于拍摄了《醉马时刻》伊朗本土和国际影坛一炮而红,这部赫赫有名的影片使他晋升为伊朗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与莎米拉·马克马巴夫齐名。

这是一部获得广泛好评的杰作,库尔德人民的苦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折射出来。库尔德民族的问题,是长期困扰中东地区的第二大民族问题。库尔德民族自古以来没有自己的国家,长期生活在极为落后、闭塞的边境里,直至被分裂成几个部分隶属于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前苏联高加索五国这个地区的人民得不到政府的重视,连年动乱,极为艰苦。

影片就以简约的风格展现了该地的生活状态,摄影机下,人们绝望而顽固地奋斗着,生命在边缘状态触目惊心。

《电影手册》有一句评论极为精到:“感伤地令人难以忘却,却是一部以独特方式感动人的美丽电影!”此片荣获第53届夏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3 ) 纯净与韧性

1,感受最深:

来源于伊朗电影里十分纯粹的亲情,特别是兄妹姐弟之间的感情。还有就是穆斯林女性那种特有的神秘感和美感(介于亚洲和欧洲之间的那种精致的五官),他们的柔弱的有的像东亚的感觉但是不像水那样的柔弱而是和小草一样,带有某种韧性,尽管悲惨但是却仍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其中比较吊的就是“用对话来揭示一些事情”。比如电影刚开始时,用拉美娜和一个男子的谈话来道出这一家的人员情况。

2,整体叙事

主要人物:Amaneh,Madi, Rojine, Ayoub

0-1.17 (amaneh和一男子片头一片黑暗下的对白,介绍了这一家的大致情况),

0-6.40 Ayoub,Amaneh,Madi的出场(先总体拍这群儿童的劳工生活,包玻璃杯扛重物,Ayoub包玻璃杯又要去干搬运工赚钱,Amaneh在街上问有人要包玻璃杯吗,Madi没事干Amaneh还是那么关心他,Ayoub讨不到好的工钱又得赶车回去)

6.40-15.40 车上的儿童在唱歌,还有那本不属于儿童的忧郁的眼神,Amaneh又亲了Madi一下,其他孩子特写,打雷,汽车行驶在雪景山路(然后Amaneh的旁白,说又有走私者被炸死了,她很担心他爸爸)然后他们在车上教madi吃药,然后孩子们走私作业本,要到边境了叫伊拉克孩子下车(这段相对运动构图真好),然后笔记本被发现没收,车也被扣了,孩子们只能跑着回去(在大雪天),他们停下来喂madi吃药,amaneh帮madi暖手还亲他,

15.40-17.13 他们回到家,在山头上停着看了一会(用手持摄像机拍rojine边走边哭,ayoub和amaneh也跑下来哭,骡子上载着他们父亲的尸体,madi在山上冷眼旁观,最后以阴暗萧条的远景和配音哭声结束)

17.13-18.19 madi在玩收音机,切四个兄妹和他们叔叔的类中景特写,然后再切rojine的类中景特写,再切一个应该是从rojine的视角的另外四人的远景镜头(构图不错),最后再拍一个madi睡觉(表示这天的结束?)(其中amaneh旁白,他们再也见不到他们父亲,而且ayoub得辍学,叔叔家里孩子多也照顾不了他们)

18.19-20.46 早晨,切早晨的溪水和树木的远景(真漂亮)配伐木声,树木特写-ayoub中景-ayoub远景树木倒-ayoub中景伐木-树木特写-ayoub扛柴回去(这段拍的真美那种简单的坚韧的感觉),经过医生家,叫他带madi来打针,过邻居家楼顶时她告诉ayoub amaneh带madi去公墓了

20.46-22.32 切至雪天amaneh抱madi在公墓的远景(构图好),amaneh亲了下墓碑,哭了,然后祈祷让madi好点(madi一脸安详和淡定),ayoub赶过来,质问她为什么把madi带过来,amaneh说madi很难受,ayoub打了amaneh一下然后带着madi走了,切至两人在雪中走路的远景。

22.32-25.45 三人到了医生家里,医生给madi看病打针,madi哭的像小孩,然后他们带madi走,医生把ayoub叫了回来,amaneh抱着madi(医生和ayoub对白画外音,说madi的情况越来越差,得在四周之内动手术,否则就会死,而且就算动手术也只有7-8月的存活时间),画外音配图是三人雪天回家远景。

25.45- 28.25 描写家里,ayoub抱柴进门生火,还对大家都笑了一下,切amaneh偷看镜头,然后ayoub坐在正在做作业的amaneh身边,对话,和好,笔记本的事(madi看着他们笑),ayoub去吃饭,和rojine的冷冷打招呼和对话(和rojine出嫁时对比明显)(rojine问他是否有找到Mr yassin,他说没找到,为下个再次找yassin求工作的场景做铺垫),简单拍了一下四人晚餐场景(简单又温馨)。

28.25-39.29 ayoub在用骡子搬轮胎的劳工市场,(amaneh旁白,说她也听到了医生的对话,madi越来越差了,ayoub要去找工作替madi凑手术费,又和他叔叔找yassin求工作,这里没骡子是没工作的,这个市场主要是走私到iraq然后换东西回来,这是他父亲之前一样的工作?),yassin给了他一份人力搬运工的工作,ayoub系上货物,骡子喝酒水,然后是搬运队的描写,ayoub停下来休息了下,和另一个家里有田但埋满地雷的小男孩谈话,有人打架过去看,收获者不付钱的事,手持摄像机拍摄。然后他们到了目的地,收获者也不愿意付钱,ayoub到小旅馆休息,ayoub买了一幅画,小孩告诉他内幕,ayoub被叫出说要回去了,走出茶馆,切至山的暮色远景。

39.29-41.19 ayoub晚上到家,和rojine对话(没拿到工钱,明天才给),切至amaneh和她妹妹睡觉中景(散漫的的睡姿),ayoub吃饭,madi醒了,ayoub给他看他给他买的海报-肌肉男(导演把madi和照片切到同一画面,这构图想说明什么?通过对比来显示madi的弱?)ayoub睡了。念书声

41.19-42.53 念书声,切至一小男孩念书,小孩子的特写,老师的特写,最后切至amaneh的特写,然后切至教室外特写,ayoub走进景框,又切至小孩念书,敲门声,然后这小孩停了抬头看,切至老师,老师说请进和ayoub对话,ayoub给amaneh送来练习簿,amaneh回到座位收起练习簿小孩子投来羡慕的眼神。

42.53-45.54 大雪中的骡队,ayoub牵骡运轮胎,(amaneh旁白:ayoub工作了两个月也没能凑够手术费,全都花在生活上了,还有打架手受伤了,叔叔把骡子借给他运货),路上遇埋伏,跑,切至旷野远景,一切安静只有风声。

45.54- 50.33 切至madi转手特写,和一个男的在玩猜硬币在那只手的游戏,男的无聊中景特写,叔叔和一个老人的对话,谈婚嫁的事情,madi一直在玩游戏,(这儿子好老),rojine进来递茶(每个男的都很色的看着她,特别是那玩游戏的男的,可他将来还是rojine老公),rojine递一圈完开门出来,说hello,镜头切至她对面,是ayoub,他问话rojine,也把他叔叔叫了出去,问他事情,rojine出嫁为什么都没告诉他,叔叔说他做主,ayoub被打哭走了,rojine跟了出去,

50.33-51.42一棵树和雪地的远景,对话声音,两个人走进景框走到树下停下,持续对话,rojine说她这么做是为了madi能动手术,然后ayoub又走了,rojine呼唤.

51.42-56.44 madi喂骡子(哪里来的?),rojine扫地,这时医生来了,madi就跑了,rojine把madi抱了回来打针,然后推远景,打完医生走出景框,rojine向景框外望,景框外的群众吃惊的看着,然后madi被哭着装上了骡子上的袋子里。

(至此我才明白,rojine向外望发生在打针后而众人吃惊的看是发生在rojine要出嫁时,两个时间点通过madi的哭声连接(两个时间点madi都哭))

Rojine和邻居还有她妹妹吻脸道别,rojine坐上骡子走了,madi也被挂在骡子上,ayoub在屋顶上看然后追赶,呼唤,雪山远景。

56.44-

雪景中的马队,ayoub从景框外赶进来,镜头切至队伍前面,ayoub已经在rojine骡子旁边,听到了远处炸弹声音,雪地上继续行进,切至队伍前景,众人爬上山头然后突然停下来看,招手,镜头切至他们招手的方向,那边站着一大群迎亲的人也有人和他们招手,切至madi冷眼的看着他们,队伍继续前进,两班人在中间会合,打招呼,切至rojine的中景(注意眼神),他们把rojine接了过去,然后切至ayoub哭的特写,然后ayoub和他叔叔就往回走(此处构图不错),rojine把孩子抱了回来说他们不要madi,两班人讨价还价和madi一个人被冻的镜头轮流切换,最终只牵了一头骡子回来,ayoub频频回望,rojine也频频回望,ayoub三人隐下山头,rojine也隐下山头(伴随着众人的拍手和歌声)

1.4.14- 1.7.34 镜头从一棵树往下滑至ayoub三人队伍然后离开景框,(amaneh旁白,madi情况越来越糟,ayoub瞒着叔叔要把驴子拿去伊拉克卖然后给madi治病,很快会回来,)镜头切至走私队市场,ayoub和madi带着骡子进来(这镜头应该是ayoub回家后又出来的时候了,用amaneh的旁白轻松的过渡了几天的时间,真厉害),ayoub找到领队人说要去伊拉克,对话,绑车胎,给驴子喂水四瓶酒。

1.7.34-1.8.36 风雪中的驴队远景,amaneh跑进景框,叫ayoub,ayoub跑来,对话,amaneh给他带了些面包,ayoub嘱咐他照顾好小妹妹,然后又走远了,amaneh纠结了一会儿然后又叫了ayoub叫他回来时给她带笔记本(用这个纠结后又叫来表达amaneh的内心斗争,拍的不错),切至ayoub走远,amaneh走远,

1.8.36-1.14.17 风雪中的驴队,有人跑下来说有埋伏,大家往回跑,驴子喝太醉了,倒地走不动,大家使用了各种方法拍驴子起来,ayoub的驴子一直起不来急哭了,大家都滚轮胎跑路了,终于驴子起来了,ayoub已经落单一人上路,在边境线上徘徊了一下最终走过边境线,走出景框,剧终。

 4 ) 他不重,他是我兄弟

一个住在贫困山区的十二岁男孩,家境贫困,父母双亡,一夜之间成为一家之长,必须挑起其他四个兄弟姐妹的生计重担。他仅有的一位哥哥天生畸形,身形和智力都如同幼儿,如今更罹患重症,必须立即接受手术,但纵使接受手术,也只能再多活七、八个月。面对这孤立无援的赤贫困境,他该何去何从?

难,太难,真的太难,只能放手让哥哥死去。这是我心里的话。动手术需要的金额可观,以这样的家庭状况,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凑足。况且只能延长七、八个月的生命,还是一个终身都需要人照顾的艰辛生命,不值得。这样虽然很悲哀无奈,但生活如此残酷现实,低头认命有时真的是仅有的选择。不过,《醉马时刻》说我错了,正因为生活残酷而现实,更不能选择低头认命或考虑值不值得。

《醉马时刻》是伊朗导演巴赫曼-哥巴德的首部电影长片,获得2000年戛纳影展金摄影机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巴赫曼-哥巴德是一个库德族人,《醉马时刻》讲述的便是住在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处的库德族人的故事,不过影片刻意避开敏感的政治议题,专注于呈现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与生活态度。影片的主调虽然悲伤无奈,但却传递出坚强勇敢的动人意念。

■《醉马时刻》由一个小女孩的旁白开始,她在画面外描述自己的家庭状况:一家人住在伊朗临界伊拉克的山区,父亲靠着在两伊之间走私货物营生,母亲在生妹妹时难产过世,大姐在家照顾妹妹,自己则带着病弱的大哥、跟随二哥越过边境到伊朗的市集打零工。就这样,伴随着童稚的画外音,影片从拥挤繁忙的市集画面开启,数不清的儿童混杂在成人中间,来回跑动、争取每个包装、搬运的工作机会。

那个旁白的小女孩叫做阿美娜,她的二哥叫做阿佑,他们一家人都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但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阿佑,因为年仅十二岁的他马上就要担负起一家人的生计重担。他们父亲的走私工作非常危险,必须行走险阻的山路来回边境之间,沿途到处都是战争时期埋下的地雷,还经常会遇到持枪埋伏的盗匪。但是没有办法,生活在贫瘠的山区,这是仅有的营生,家家都如此过活。

正因为在边境驮货走私是个危险但别无选择的工作,因此当父亲丧命的消息传来时,一家人虽然悲伤,但很快便接受这个结果,阿佑也很坦然地接受自己必须辍学、赚钱养家的现实。只是当定期来山区为大家看病的医生告诉他,已经十五岁却还如同一个幼儿般的哥哥必须立即接受手术时,他不得不为钱、为眼前的难题感到为难与忧心。不过阿佑只忧心一下下,他马上决定继承父亲的工作,到边境走私货物,尽一切可能地拼命赚钱,家人对此也都觉得理所当然。生病就去看病、缺钱就去赚钱、亲情决不能割舍,这是他们唯一懂的道理。

阿佑家中没有骡子,因此必须将沉重的货物背在自己肩上,一步一步地在山路上跋涉。那是积雪寒冷的冬天,但阿佑没抱怨过,他只是一趟趟地来回,还为妹妹买了写字簿、为哥哥买了健美男性的画报,俨然一副父亲的模样。只是这样拼命二个月后,还是凑不到需要的金额。一天,当阿佑工作回来,发现家里来了好些人,原来叔叔瞒着他安排了姐姐的婚事。阿佑对此非常生气,觉得自己做家长的身份被冒犯,但姐姐却平静地告诉他,对方同意让她带着大哥嫁过去,还承诺会送大哥去做手术。阿佑还能说什么,他虽然很气叔叔、很气自己,但仍旧哭着送姐姐和哥哥出嫁。

当他们一行人好不容易来到迎亲的人群当中,对方家里的母亲竟然反悔,说什么都不接受哥哥作为陪嫁,毕竟他们家里已经有十个孩子要养活。在吵吵嚷嚷当中,对方提出以一头骡子作为聘礼代为补偿,结果阿佑的叔叔拉着骡子转头就走,而阿佑也只能抱着哥哥跟在后头一起回家。毕竟此刻再说离婚太不现实了。

隔天,阿佑便背着哥哥,拉着骡子到走私商队中,请求商队带着他一起过边境,他要到那里把骡子卖掉、为哥哥治病。商队的人开始坚决不同意,因为路途非常危险,阿佑自己本就年幼,还带着一个幼童般的哥哥,一旦遇到危险可能会逃脱不及、丢掉性命。不过商队的人最终还是拗不过阿佑的再三请求,同意让他加入队伍当中。

每次天冷时,走私商队都会在水中添一、两瓶酒,帮助驴子御寒。而那天尤其的寒冷,风雪呼呼,因此商队给驴子倒了四瓶酒之多,结果几乎酿成大祸。在深达膝盖的积雪当中,商队艰辛地在山路上跋涉,一边拉驴还必须一边铲雪。没想到的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然还有盗匪埋伏在前。当枪声响起时,商队的人纷纷掉转方向、四处逃窜。然而驴子们却因为喝醉酒一个个倒地,加上背负着沉重的货物,根本就都爬不起来。商队的人只好剪断绳索为驴子减负。

在这兵荒马乱之际,阿佑那弱小的身躯加上背着哥哥,根本没办法拉动驴子。他只好一边放下哥哥,一边哭喊求救,拜托其他人帮他把驴子拉起来。但这种时候,哪有人还有余力帮助他,个个都没命地逃跑了。枪声越来越近,哥哥坐在雪堆中不停发抖,阿佑则是泪流满面地拉扯驴子,哭喊着我一定要把这驴子拿去卖、为哥哥治病。

在影片的最后,阿佑背着哥哥、牵着驴子,一同越过分割国界的铁丝围栏。我们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前头一定还有更多的险阻困难在等着,但我们同样可以确定的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在,阿佑绝对不会放弃。

■《醉马时刻》全片没有出现任何至理名言、伟大道理,有的只是一家人艰辛困苦的生活,以及面对艰难时的执着与勇气。库德族人一直是中东地区一个复杂的政治和民族问题,许多战争和杀戮在此发生,但《醉马时刻》却不以这些议题为诉求,只是真实地呈现这群人善良坚强的秉性,而这正是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没有立场区隔、没有视角争议,有的只是真实的生活,以及不放弃、不怨怼、不祈求的坚强。

导演巴赫曼-哥巴德以拍摄纪录片起家,因此《醉马时刻》这部长片带有纪录片的风格,全片在现场实景拍摄,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当地的百姓,甚至连里头主角中三兄弟妹在现实里也是真正的一家人。尽管如此,《醉马时刻》却呈现出大师级的作品风范,中长景深下的冰雪山区、近镜头带出的人物特写、固定镜头下的角色走位、以及前后色彩的搭配衬托,为影片凝固出一种写实自然但平和适意的氛围,一种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的节奏。

《醉马时刻》的主题和风格其实很能让人联想到中国导演张艺谋以前的农村电影,尤其是《一个都不能少》,都以写实质朴的方式呈现农村人在困苦生活下不屈不挠的精神。有人曾说,中国的农村片是以中国的疮疤来讨好外国人,对此我并不认同。贫穷可耻吗?生活多所磨难可耻吗?一点都不,可耻的是自暴自弃,是浮夸张扬。贫穷却坚强、艰辛却勇敢,不但没有丝毫值得羞愧的地方,反而让人佩服、值得骄傲。

为什么遇到困难时很多人会首先考虑值不值得努力、应不应该拼搏,甚至在面对至亲至爱的人时?也许是安逸的生活让我们变得自私、变得脆弱。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像《醉马时刻》和《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影片提醒自己,生活有时残酷而现实,但只要不放弃就有转好的机会。然而,每次的低头认命、每次的放弃逃避,只会让生活变得更加残酷现实。

■导演巴赫曼-哥巴德不仅以《醉马时刻》的内容来呈现出库德人的坚强执着,他自己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也表现出了库德族人特有的勇气。原本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要为巴赫曼提供剧本和拍片机会,但巴赫曼却执意要以自己的方式拍摄一部讲述库德族人故事的作品。当影片拍摄到后期时,资金提供方因为当中的政治敏感性而撤资,结果巴赫曼只好变卖家产,还向当地居民借钱。最后他带着没有音乐、没有音效的毛片去参加戛纳影展,评审惊艳于作品的出色水平,破例将之列入“导演双周”单元。而这部《醉马时刻》最终也成功拿下金摄影机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5 ) 人活下去勇气最重要




 
 

少年干着大人的事,甚至比大人承担着种种的生活压力。这就是电影《醉马时刻》的阿勇,导演巴赫曼·戈巴迪 拍这样的电影需要极大的勇气,虽然涉及两伊冲突、民族矛盾等相对尖锐的政治话题,但是还是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生命的残酷与人生的折磨。

首先谈身份问题,比如阿勇及其其他兄弟姐妹都是库尔德人。库尔德人在伊朗,好像并非受欢迎,生活在两伊边界恶劣的环境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记得把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身份》看了两遍,都没看懂些什么道理,只是明白了男女之情在作家的笔下是有纠结情绪的。小主角阿勇不仅仅是库尔德人这一身粉限制着他,还有他面对双亡,哥哥患有先天畸形病同时兼有癌症等等的悲剧命运。对于姐姐扮演的母亲角色,阿勇可能还是一个弟弟。可对于家庭的贡献与责任来说,作为男孩子,阿勇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父亲。

和妹妹的感情构成了整部电影最为温暖的晕色,那般透明又那般脆弱。阿勇独当一面的乞丐,着实令现在那些躺在蜜罐子啃老的老大不小的男孩子汗颜了,我自然也在其列。当然,我们不能排除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客观元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对自己麻木而缺乏自觉性的个人意识含笑而过。叔叔强迫姐姐嫁给有钱人,这是阿勇无法决定的,因而他选择了哭泣,暴露他的软弱。娶姐姐的一方违背诺言,只给一头骡子,也是阿勇无从选择的,但是他没有选择哭泣,而是背着自己的哥哥,经营着这一头用姐姐身体换来的骡子为生。

虽然影片并没有交代阿勇及其哥哥最后的结局,但是显然而见的是阿勇不会再选择哭泣。可能就算哥哥做了手术,七八个月过后会离开他死去,也不会使阿勇失去对活下来的勇气。因为还有他可爱的妹妹,在哥哥出行前,妹妹送来了面包,这对于阿勇来说是极大的温暖了。叔叔虽然和他有亲属关系,可只是利益上的关系,就算求别人给自己侄子找工作,也是碍于亲属关系这一层面,而并非亲属感情层面。

人类最大的可爱,就是拥有个人意识;人类最大的可悲,就是把个人意识置于利益至上的高度。这个世界没有爱会怎么样?那肯定是一番世界末日景象。所以说,这个世界爱是存在的,只是现在的爱连一丁点的风吹雨打都消受不起,更别说面对天崩地裂的时候了。人活下去,真的需要勇气。而这种勇气更大程度不来自于对自己的爱,而恰恰是对于别人的爱。一个人仅仅爱自己是无力的,因为只有在别人的身上才能看到自己的存在感。虽然海德格尔说,存在就是时间,不是别的什么。我想补充的是,存在就是时间,还有我们一起度过的时间。我们的关系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兄弟,可以是恋人,当然是亲人最好了。

 

 6 ) 翻山越岭 接近死亡

虽然都产自伊朗,[醉马时刻]和[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完全是两码事。在马基德·马基迪、阿巴斯的故事里孩子们出身贫寒,却有着简单的童真,可爱的固执,让人对童年产生怀念。可是这一切不会发生在巴赫曼·戈巴迪的电影里,因为他的镜头下纪录的是另一群孩子,他们是库尔德人,一个被四五个国家瓜分的民族。

库尔德是西亚最古老的民族,他们的聚集地曾被称作库尔德斯坦,如今分布在土耳其东南部、伊朗西部、伊拉克北部、叙利亚东北部以及外高加索地区。没有自己的国家,更从来没有获得过自决权。所以,描绘库尔德孩子生活状态的电影几乎和上学、课本、玩耍扯不上什么关系。2013年土耳其电影[穿越火线的少女]讲述的是一位17岁的库尔德少女在原始森林躲避土耳其政府军的故事。巴赫曼·戈巴迪在2004年拍的[乌龟也会飞]是美国占领伊拉克之前库尔德族少年的故事,而当下的这部[醉马时刻]发生在伊朗与伊拉克的边境。这几部电影综合来看,很容易发现,库尔德人因为种族差异,与他们所在的国家始终格格不入,生活在这些动荡地区的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贫穷的问题,更多的是生与死。所以,这些电影里的库尔德族孩子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对政治的敏感,对家庭的认知,对死亡的无畏,都是普通孩子所不具备的。

故事的开头是黑幕,在混乱集市上抱着患有小儿麻痹症哥哥的女孩阿美娜在回答陌生大人的提问。母亲在妹妹出生时死去,12岁的哥哥越过边境到伊朗的集市打零工,姐姐在家中照顾幼小的妹妹,父亲靠两伊之间的走私贸易养活一家子,最大的哥哥已经15岁了,可生活无法自理,智商和幼儿差不多。简单的一言一语道出了这个生活在边境的库尔德家庭的困境,它由阿美娜稚嫩的声音描绘出,却不带任何感情。单从声音上我们已经获取到了,眼下这个背负着残酷命运的孩童早已成熟的事实。随后画面开启,我们看到了故事的主人公阿勇,这个12岁的男孩在成人的世界里穿梭自如。

阿勇在片中反复强调自己不是孩子,每一次否定,他都在往成人的世界跨进一步。第一次说,是得知他的哥哥已经危在旦夕,必须赚到更多医药费才可延续生命时,阿勇祈求包工头给他一份工作。他的话取得了效果,包工头给了他一份搬运工的工作。第二次是叔叔瞒着他,要把姐姐嫁出去时,阿勇与叔叔对抗,强调自己在家中的“一家之主权”,但他的抵抗没有取得成效,从“一家之主”到“我是露娜的弟弟”,再到绝望的哭泣和最后的沉默。这一次妥协不可看作是阿勇对“我不是孩子”的自我反驳。他的沉默是因为得知姐姐以不要聘礼的方式出嫁,可以延续哥哥的生命。在这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实面前,他的沉默正代表了他明白了成年人的道德困境,真正获得了成长。第三次说“我不是孩子”,是姐姐的丈夫毁约,阿勇不得不再次做出努力,他要加入边境运货的队伍,冒险越过边境把骡子卖了,换得好价钱。包工头不想承担责任,以“你是孩子”为由拒绝了阿勇的请求,这时他再一次否定自己的孩童身份,并对包工头许诺,如果发生意外,自己会负全责。在运送的途中,果然发生了意外,队伍发现前方有敌人埋伏,各自做鸟兽散。可是,必须送哥哥越境的阿勇却无法再像他第一次当搬运工那样躲在山洞里保命了,这一次他要迎向成人世界的残酷,背负起人生的责任,直面生存的命题。所以在结尾处,阿勇擦干了眼泪,牵着骡子越过了边界的铁丝网,彻底投进成人世界,真正意义上地不再是孩子身份了。

生活在边境的库尔德人,时刻面临被埋在任何一个角落的地雷炸死的危险,所以阿勇一家的这几个孩子都知晓生与死的意义。姐姐露娜急着嫁人,阿勇做搬运工,跨过边境,这一切都是为了延续哥哥的生命。从医生的话语里,我们得知,哥哥的病只能暂时延长,无法彻底根治,当下他活着,也许明天就会死去。可是,即便这样,阿勇一家人还要牺牲自己的青春、生命去换哥哥的生。这足以证明,身处生死困境的他们明白生之意义。不是这样的认知,影片便无法进行下去。

那么什么是“醉马时刻”呢?影片好几次给了观众这样的画面,在严冬载着车轮越过边境的马出发前都需要灌几瓶白酒,否则便不能完成任务。这是包工头为了让马抵抗住严寒负重想出来的办法。片中那些跟在马后面的,背着货物,艰难前行的孩子们不也是和马一样必须在恶劣的环境下完成艰巨的任务吗?这同样是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如若不让自己陷入迷醉状态,又如何能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抵抗生死绝境呢?

电影开始没多久,结束了一天苦力工作的孩子们乘着越境的货车回家的路上,合唱的歌曲,他们唱:“人生令我苍老,逼迫我漂泊,翻山越岭,带我更靠近死亡”。而没有唱歌的那些孩子眼神空洞,相同的表情后来出现在巴赫曼·戈巴迪的下一部作品[乌龟也会飞]里的那群少年脸上。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短评

如果没有家庭的庇佑,如果没有坚实的后盾,也许生活注定是很艰难的,人们总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可一旦被无情的抛弃完全靠自己后,也许对此的体悟就会更加深刻。贫穷或许确实是原罪,有时候不觉得是因为早已习惯了错失各种机会,渐渐地对于是否拥有也容易丧失追求的动力。可是无论如何人不能放弃自己,那股精气神从来就不能断,哪怕是真的跌落谷底,也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向死而生的勇气,才可能真正使自己转危为安。

9分钟前
  • TimmyConnor
  • 推荐

这一群小小的孩子,命运加载在他们身上的东西太沉重了。

12分钟前
  • 超越边界
  • 力荐

真挚感人的电影,孩子的愿望在无情的社会现实和环境面前,显得那么的无辜和令人惋惜。和《小鞋子》类似的愿望实现的电影,但比《小鞋子》的条件更加艰苦,而且还反映了库尔德人的生存环境,电影里最后背景音乐中库族人的集体吟唱把电影的感动推向了高潮,让人不禁联想到库族人在艰苦环境中生生不息息的民族精神。

14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看这种片子我总有强烈的负罪感,和看《达尔文恶梦》一样。

15分钟前
  • dormant
  • 推荐

人生苦短,生命如环。人生令我苍老,逼迫我漂泊,越过千山万谷,带我更靠近死亡。

1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巴赫曼戈巴迪。伊朗电影的催泪弹,是《乌龟也会飞》的姐妹篇。苦难是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贫穷不是浪漫的序曲。

20分钟前
  • mayfog
  • 推荐

同样是伊朗的儿童题材电影,但巴赫曼的风格却和阿巴斯、马基迪的风格大相迥异。《醉马时刻》将镜头处理的更显现实主义色彩。贫穷可耻吗?生活多所磨难可耻吗?一点都不,可耻的是自暴自弃,是浮夸张扬。贫穷却坚强、艰辛却勇敢,不但没有丝毫值得羞愧的地方,反而让人佩服、值得骄傲。

24分钟前
  • 黑骨精
  • 力荐

看上去伊拉克情况会比伊朗好,伊朗那边的人总想到伊拉克去。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吧。走私笔记本,轮胎这些低级产品,被边境士兵追的到处跑,那个侏儒男孩的样子,一头驴换了一个小新娘。看了挺酸楚的

27分钟前
  • 绿色阳光
  • 力荐

有记录风格的问答~真实感人的角色

28分钟前
  • 枯藤和老虎
  • 推荐

要到伊拉克去,真是搞笑

32分钟前
  • 茉琉
  • 推荐

伊朗导演巴赫曼·戈巴迪的长片处女作,讲述两伊战争后两伊边境的一个孤儿家庭的故事,典型的伊朗儿童片,纯真,特别有爱。战争后遗症之可怕,也是影片着力表现的一个侧面。

3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穷苦少年的艰难生活,再多厄运,也是自己扛。

35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看得我真的太揪心太难过了。妹妹说想要一本练习本,姐姐为了弟弟能做手术而出嫁,还有拼命挣钱的阿勇。残酷的命运,可怜的孩子。

39分钟前
  • 阿菇菇
  • 推荐

心酸落泪!可那是他们的常态。

44分钟前
  • 布鲁斯
  • 推荐

电影不断在镜头叙事上把人与牲口进行比较,这我想到于广义的纪录片《木帮》,二者一样为生计所迫,让观者一样的心绪不宁。这是看巴赫曼·戈巴迪导演的第三部电影,我对这位导演始终持有抗拒的态度,抗拒他把镜头里的孩子排演得过于艰辛,尽管知道这些情况就是伊朗某些地区的现实常态,但一想到他指挥着那么小的孩子像骡子一样扛着重物翻山越岭,进行艺术形式的呈现,就不是滋味。如果他把这部电影做成纪录片,我会更加接受,可如果是为了呈现苦难而去制造苦难,我还是持否定态度的。

48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伊朗/巴赫曼·戈巴迪/2000年第53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穷家的孩子早成人/唉。

52分钟前
  • 是和有
  • 推荐

精准叙事表意的简练镜头,表现冲突的手持跟拍,细腻描绘出两伊边境遭受战争后遗症的家庭创伤。困境的阴霾笼罩下,生活重压触手成冰,是重病兄弟的佝偻、是姐妹无力掌控自我命运的委屈、是冰天雪地里冷凝在脸上的泪、是看不到希望的未来,象躺卧在冻土上挣扎的牲口,悲惨无助艰辛。纪实风格的粗率影像和音效,侵入式视听,让这种疼痛保持着新鲜,直戳心肺。

55分钟前
  • 漩涡之外
  • 推荐

小男主像不像皮克?

56分钟前
  • 狗命要紧
  • 推荐

五星,给苦难中的小演员

58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力荐

颠沛流离的库尔德人,活下去对他们在说是如此的艰难。

60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