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也疯狂

喜剧片美国1992

主演:乌比·戈德堡,玛吉·史密斯,凯茜·纳基麦,温迪·麦基纳,哈威·凯特尔

导演:埃米利·阿朵里诺

 剧照

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1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2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3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4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5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6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13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14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15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16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17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18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19修女也疯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4

详细剧情

  夜总会女二流歌手迪劳丽丝(胡比•戈德堡)因意外目睹一桩谋杀被黑帮头目追杀,为逃脱杀手追击,她求助于警方,警方为保护她这个现场证人,安排她躲进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一所修女院。  修女院沉寂冷清的生活令一向好动的迪劳丽丝难以忍受,遂晚上趁人不备跑出去唱歌跳舞,院长(玛吉·史密斯)担心她出事,将她安排到唱诗班里,她又嫌唱诗班异常糟糕,决定动手改造,于是在做弥撒时,唱诗班高唱起流行歌曲,不过歌词改成了赞美天主,谁想,此举竟受到教友的热烈欢迎,并引来教宗的专程前来欣赏。如此好玩的新闻,电视台岂肯放过?可是电视上一曝光,迪劳丽丝也被宣告要再次逃命。

 长篇影评

 1 ) “在爱中得到休息”

影片的最后是全片的经典唱诵,深情真挚,打动人心。经历磨难的迪劳丽丝像是突然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唱的投入、坦然。 这首结尾曲《I will follow him》正是影片一开始迪劳丽丝在酒吧时所唱,前后两遍的歌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酒吧唱这首歌时,迪劳丽丝烦躁且充满抱怨,当时的她与男朋友的关系充斥着伤害、不信任,她对生活是质疑的,她也像被困在生活的无形囚牢中。

当她一直抱怨生活与男朋友时,她其实也被自己的抱怨牢牢捆绑,当她真的被关在修道院中,无法释放愤怒与不满时,她的心反而可以自由起来。

她曾以为,抱怨、愤怒、享受花天酒地,是通往幸福的手段,直到有天她被迫放弃了这些手段——当然放弃的过程令她非常痛苦,她才学会投入到生活当中。

迪劳丽丝的改变,也与修女们的精神品质有关。 心存仁爱的修女们,对迪劳丽丝从未有过一次轻视或嫌恶,她们信任迪劳丽丝,一如她们信仰上帝。这种信任没有一丝怀疑,带给人极大的安全感。

迪劳丽丝的痛苦就在于,男友与她之间没有信任,他果然也遭到了迪劳丽丝的背叛。 而在修女们的眼中,迪劳丽丝被视为“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

迪劳丽丝投入到唱诗班中,从周围人的眼神中感觉到被赞许被需要,这让她完全走出了自己的焦虑,获得了深深的满足——自己的存在和天赋得以展现。

这份满足足以支持她在面对生命危险时,仍然选择帮助唱诗班完成对教皇的献唱,这种奉献并不是来自道德方面的自我要求,它属于人性,是得到爱与信任后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情感反应,这个人选择用奉献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幸福。 迪劳丽丝与院长的关系也同样具有深意。酒吧与修道院,原本是放纵与克制的两个极端,两人仅看对方一眼,都感到难以接受,相处在一起则是对自己信念的极大挑战。 崩溃过后,两人都借助对方看见了自身的缺点。 院长不再以恪守戒律自居高位,她发现充满活力的迪劳丽丝带给周围人如此丰富的生活,而迪劳丽丝经过两种生活的对比后,发现真正的满足并非来自放纵,而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投入。 这份投入不仅使一个人更紧密的连接到客观世界,同时也令他回到自身的心灵当中,回归心灵本有的秩序。

这样的心路历程,让迪劳丽丝对生活的态度完全改变了,虽然她仍然没能跟男朋友结婚,但这对她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因她跟随的不再是某个男人,而是内在的神性。

片尾曲的歌词,有一处精巧的改动,向有心人表述两者的不同。

男女间的爱恋之情,与虔诚的信仰,具有相似相通之处,热情与真挚从来不会成为对神灵的亵渎,面对爱人我们也需学会信任与感恩。

曾听人说,所有的情歌,都可看作是对神的倾诉,又或者,恋爱本就是神圣的。

 2 ) 很欢乐的电影

这部电影笑点很密集,但是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直白的笑点,而是需要仔细观看。

比如刚开始时女主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在酒吧唱歌,三人的表情动作都很好笑。尤其是最开始女主的话筒拔不下来很好玩。

女主撞见她的去情人处决他的司机之后去警局报案时与警察的对话。

女主进入修道院之后第一次与修女们一起吃饭说祷告词后面完全胡说八道的那一段。

修女们第一次唱歌时,这一段真的很有意思,还有主教那个表情,一脸的一言难尽。

女主指挥唱诗班第一次演出,开始是很传统的合唱方式,这一段结束后,院长很欣慰的表情,然后画风突变,院长的表情变化也十分有意思。

从头到尾都很有趣。

而且剧情也十分有趣,十分合理。比如女主被抓住后,女主情人的两个手下因为害怕伤害修女自己会有报应,所以才让女主有机会逃脱。

剧中的每一个人性格都很鲜明,尤其是女主,人设比较丰满。很机智,很幽默。开始很排斥进入修道院,时常和院长产生分歧。但是在加入唱诗班的时候,因为是她所喜爱的,她表现的情商非常高。

这部电影的音乐部分非常精彩。音乐使人快乐,看的时候都情不自禁的跟着音乐律动。

还有,修道院的修女奶奶们好可爱。

这部剧是可以反复观看,并且不会过时的优秀的电影。并且,剧情好,演技好,颜值其实是浮云啊。

 3 ) 我为修女狂

:《修女也疯狂》这部上映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影片被认定为:音乐片、喜剧片、犯罪片。说是音乐片,虽然女主角是一位二流酒吧驻唱歌手,但并非从头到尾连台词都是音乐之声式的歌唱;说是喜剧片,影片虽很搞笑,也不是憨豆先生式的兜售笑料;说是犯罪片,除了多拉丽丝是黑社会头子女友这根线,倒也没有吴宇森式的暴力对白。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综合了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形式与涵义均多元且丰富的经典影片。

魅力与人性
片中由Whoopi Goldberg饰演的女主角多拉丽丝,是个有些粗俗有些狂野,但又十分真诚十分善良的一个角色。正是这样一位本是个性鲜明的却又偶然进入修道院的女主角,让整个故事声色盎然。
多拉丽丝是很俗气的,她穿着二流酒吧歌手的闪闪发亮的衣服,说话动不动就粗口。多拉丽丝也是很狂野的,她表达自己的想法十分直接,对于警官素徳要将她藏进修道院这件事,直接而激烈地反对;初入修道院时,她毫不掩饰地指责斋饭“极度难吃”。这也是为什么她会去改进唱诗班的由来。多拉丽丝的骨子里有不羁的基因,总想追寻更好的生活状态。
而能让多拉丽丝大受欢迎的,却是由于她的真诚与善良。在做黑社会头目情妇的时候,虽然她伤感于貂皮大衣是头目老婆的,但也没有因此就不爱他。在唱诗班,并不将一时的不顺利归咎与听不见的弹琴修女与不够专业的前负责修女,而是从零开始,认认真真地用心教授鼓励每一个人。正是她的这种真诚与善良,使得她成为了修女们口中“我们离不开你”的多拉丽丝,使得这一支有些离经叛道的唱诗班大放异彩,使得一群原本无奇的修女们生活得到了升华。
关于宗教
不可否认,影片是有一定的宗教寓意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修女们,可以说,修女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神职人员中最低微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群人。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基督教国家来说,修女是受人们敬重的。素徳之所以想把多拉丽丝藏进修道院,就是因为修道院是与世隔绝的地方;而片中多拉丽丝眼看就要没命,却因为两个马仔谁也不想杀修女下地狱而死里逃生。影片多少对于现世中的宗教进行了一些探讨。很多人认为宗教使人们心有敬畏,从而更多地使人们在行事时与人为善。影片中的曾经唱诗班仿佛就是古旧沉闷宗教传统的一个代表,人们因对宗教的敬畏而忍受“刺耳”的歌声,宗教仿佛一位威严的慈父;而多拉丽丝的到来,从一个侧面使得宗教带上了让人欢愉的色彩,甚至能将街头的小青年们吸引进教堂,此时,宗教仿佛有了温柔慈母的意味。这是否又可以视为影片试图阐释的一种取向呢?
院墙的里外
影片的喜剧效果最大来源即是多拉丽丝将她真实世界中的身份感藏进一身修女服做出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当狂野歌手遇到苦行修女,巨大差异的冲撞感带来特别的喜剧效果和思考。歌手是世俗世界中金钱利益博弈中最近距离的人,来往与赌场酒吧黑社会头子,总也是身经百战老油条一个;而修女则是社会中过得最单纯或说“最无趣”的一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多拉丽丝偷偷溜出去到酒吧玩耍时,两个单纯的修女认为她要去“救助迷失的人们”。世俗世界对于金钱和利益的追求令人眼花缭乱,修女们却守着清规戒律和高尚的道德标准。当修道院外的世界发展得越来越快时,这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两种生活间的不可容性也愈发明显,换言之,世俗生活与道德标准似乎在慢慢脱着节。
而影片试图告诉我们,二者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任然是相连的,而可以从形式上更多地使他们二者更易调和与共存。就是说,对利益的追求不必是尔虞我诈欺世盗名,对道德的敬仰也不必是死守陈规俯世独存。就如片中,院长始终认为多拉丽丝的唱诗班是荒谬应当被取缔的,她就是传统道德形式的死守者,而主教则从多拉丽丝的编排中感受到了它的美,并且觉得可以发扬光大,他的眼光就更加透彻,对于现世更有把握感。俗世与道德间是互相妥协互相促进着的,就像院子里也会被院子外感染,修女们也喜欢偷偷吃冰激凌,也喜欢在酒吧点唱机唱歌,一样。
音乐
影片中的音乐毫无疑问是片中的大亮点。从酒吧歌手的歌到唱诗班的歌,都很好地推动了剧情,特别是最后的《I Will Follow Him》,在片末将剧情推向了高潮,成为英文金曲传唱不休。片中音乐成功将圣歌式吟唱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很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音乐歌舞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类型片的一种,是将音乐歌舞穿插在情节之中推动剧情发展或游离于情节之外作为单纯的奇观展示。音乐片多以音乐家、歌唱家和乐师的事迹为描写对象,其中的音乐作为主要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由影片中的人物表现出来,绝大部分都是非阐释性的。《修》中即是将音乐融入唱诗班这一载体,推动情节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音乐享受。
总的来说,《修女也疯狂》成功集合了多种元素,将音乐、爱情、犯罪、宗教等和谐地设置其中。影片情节设置也很合理,片中种种搞笑桥段均很巧妙,还不乏美国片常有的“美国元素”比如赌城拉斯维加斯街头涂鸦文化等等,演员的表演,主要是女主角Whoopi Goldberg的表演,到位而自然,将主人公角色特点诠释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修女,不能不让我为之疯狂。

 4 )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修女也疯狂》这部电影虽是喜剧片,我却觉得它的特点已超越了“喜剧”这一标签。让我印象更深刻的,不是它的笑点,而是剧情。剧情背后富含着关于教育、做人、做事、人生、宗教等诸多话题的道理深刻、通俗又有说服力,值得我谨记一生。
看悲剧的人需要反省剧情。与悲剧不同,喜剧圆满的结局往往是因为主人公有着圆满的智慧和德行。迪劳丽丝就是一个德行、才华和智慧兼备的人。那么人的这些素质从何而来?
影片开头的老师说少年的迪劳丽丝不守规矩,会成为混世魔女。那么,为何不守规矩的人后来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奇迹,而守规矩的人却往往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的答案是:
因为她热爱生命,所以想要更丰富精彩的、人尽其才的人生路;因为人尽其才,所以不守规矩、出其不意;因为不守规矩,所以她就会走出更多出乎意料的、自己从没走过的路;因为她走了更多自己和别人从没走过的路,所以能知道并做到更多自己和别人做不到的事,接着才能够有了创造奇迹的基础。热爱生命的人,会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如此就绝对会创造奇迹!所以人可以从心所欲、出其不意,但又不能离经叛道。
对音乐的各种知识无所不通的迪劳丽丝内心对自由的向往超越了一切,连文森送的美丽至极的紫貂皮大衣都视若草芥。而她的两个同事却对他人送的礼物万分好奇,恨不能一睹为快。人们对外在物质的迷恋,是自身已有才华得以横溢四溅的最大囚壁之一——人才与庸人的区别就高下立判。这种区别,是因也是果。
出于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尊重与热爱,她才想离开,离开罪恶之城里诺;离开没开化的俱乐部这个鬼地方和不赏识她的文森以及俱乐部的顾客。出于对文森司机和自己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她才会去报警。出于对自由的热爱,她宁愿面对杀人犯文森和充满罪恶的里诺,也不愿去压抑人性的修道院。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她使唱诗班每一次普普通通的排练日臻完美以至精彩绝伦。这喜剧结局已证明:用心把生命中每一件或大或小的所有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使一切人事物都尽善尽美,必定大吉大利!
佛学有大小乘之分,迪劳丽丝就非常像是一个大乘菩萨。例如迪劳丽丝号召大家走出教堂,不再以惧怕外界危险为由而封闭自身与外界的联系,为社区服务,为了更多的人布施一切,尽可能多与外界沟通而不独自修行。
修道院院主曾说迪劳丽丝使教堂变得像电影院,亵渎宗教,败坏唱诗班。殊不知,人生最大的亵渎和败坏就是不热爱自己的生命、不用心做好自己做的每件事、不能使自身尽其所能、不能做出更多自己从没做过的事、不能为更多人服务。
原本打算去芝加哥、迈阿密、纽约等大城市去大展拳脚,让更多人赏识的她,却在一间普普通通的修道院,从一名孤立无助的新修女开始,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改变了一群死气沉沉的修女,改变了一个社区,做出了让教皇都刮目相看、让全国都为之倾倒的非凡成就,最终成为美国领衔的歌舞巨星。这种非凡成就,也唯有非凡的热爱才能促成。因为热爱一切,她已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自己和更多人的命运。相应挚爱的力量,热爱天地间的一切人、事和物。这大概是创造奇迹的必备心态。
佛学大概也认同这一点:只要你足够优秀,就算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创造奇迹,都能成佛。在第二部电影里,她改变了一所濒临关停的、普普通通的学校,再次创造奇迹验证了这个说法。
原本肤浅、低俗到毫无思想性的几首歌的歌词简直无从赏析,若用来表达对爱人的真挚情感,我却又觉得肉麻恶心。但这些歌曲最大的优点就是像《最炫民族风》和《小苹果》一样节奏欢快,易令人兴奋。
我看着两部电影里每一首歌里被迪劳丽丝改编成唱诗后的歌词,感觉歌词原本的肉麻恶心居然变成了对上帝无与伦比的忠贞与挚爱,却再无半点肉麻乃至恶心的感觉了。我只从歌词里看到了对上帝的无上敬畏与爱戴而无其它杂质。
除了歌词改的妙让我眼前一亮,还有歌曲本身欢快的节奏取代了以往乐曲节奏的庄严肃穆。庄严肃穆虽给人以神圣严谨的感觉,却又让人感觉死气沉沉,没有快感而昏昏欲睡——这大概是人们对宗教、修行者、寺庙以及道观等人事物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背离人的天性。
改编后的唱诗欢快的节奏仿佛能够让自身、他人、教堂、上帝、宗教乃至世间一切都永远欢快开朗、活泼可爱起来,永远都不再暮气沉沉,沉坠渊潭。而令人鼓舞和振奋、充满生机、精神百倍、简洁明快正是任何人事物都本应保持的状态。
除了歌词和节奏的改变绝妙,还有更多的细节,例如合唱中安排的独唱、乐器音、拍手掌声、爵士乐、饶舌等等都巧妙安插的让我赞叹不已、热血沸腾。
我想,迪劳丽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利用音乐的各种属性,把人性、市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某些共同点给完美的衔接、融合到一起了。这个融合的社会意义,犹如大地回春时,坚冰消融,湖面解冻,万物复苏;犹如德国的柏林墙被拆。迪劳丽丝还像是兼任着两国的外交翻译官,是几种不同思想文化得以沟通和交融的桥梁。
电影里玛莉罗伯特有句台词:有时候不做回真正的自己就要崩溃。天性被规矩压抑或束缚的人和组织总是容易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例如修道院的经济状况一直不佳;圣芳济中学也是入不敷出;世间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也总是觉得处处都是绝人之路而诚惶诚恐、你争我夺。惶恐地争夺权势。
有权势的人只能暂时震慑他人,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人。有威望的人才有真正的影响力。威望的来源,主要是靠德行和智慧。人的势力和权力总是不敌德行和智慧。依靠德智,可以挫败权势——这是我对“以柔克刚”一词的解释之一。迪劳丽丝与修道院院长以及与校长和教育部门之间的故事,就是我见过的此论点最佳论据之一。
这部电影再次验证了这些在中国流传千古的真理:仁者无敌,福地福人居,吉人自有天相。迪劳丽丝是仁者,是福人,是吉人。这种人总能逢凶化吉,创造奇迹。并不是上帝、菩萨等神佛保佑她,只是自佑罢了。真正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关键,还是得靠自身的内因具足。外缘只是内因具足之后才能发挥出作用的。
迪劳丽丝的工作和特长与修行者和教育学八竿子都打不着,却又为何能让濒临关停的凯瑟琳修道院和旧金山圣芳济中学死灰复燃?做出专业部门的专家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我想原因无它,因为她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以及天地间的一切人事物——这也许正是为人处世这一学问的核心吧!也许真正会做人的人,不过走到哪里,做任何事都会创造奇迹。

 5 ) 修女也疯狂

几乎所有的媒介和评论都普遍为《修女也疯狂》叫好,专业的影评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轻切幽默但又不失温馨的喜剧影片。“该片推出不到一个月,就突破了亿元票房,这在92年度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影片和气讲述主人公逃避黑社会追杀的故事,但在影片中这种暴力与血腥刺激却明显地被真实普通的生活和插科打诨的闹剧式动作情节替代了,影片中更多的是这个活泼粗俗、不甘寂寞的善良的二流女歌手如何把一个死气沉沉的修道院牵动起来,走向社会和人民,使之变得生机勃勃, 甚至连教皇都十分满意。 这中间的错误、巧合、幽默的话语,夸张情绪的动作,令观众笑口常开。就连对黑社会分子杀人灭口、阴狠毒辣的行为,影片也做了幽默的处理,他们在影片中不仅表现得笨拙,而且近乎可爱。当几个杀手拿着枪围住迪劳丽丝要杀她灭口时,本是整部影片最紧张的地方,然而几个杀手却因为害怕杀了修女死后不会被饶恕而推来推去,不肯下手,这又怎能不令观众开怀大笑呢?影片通过各种喜剧的手段,实则是让人们领悟到真诚友爱才是生活的真谛。乌法·戈德堡只要出现在银幕上,就会为大家带来阵阵欢笑,这个黑人女明星在影片中的举手投足都不失幽默滑稽,她就象她所演的人物,外表粗俗,而内心真诚可爱。

 6 ) 我就是我

我想,如果电影也用书籍的分类的话,《修女也疯狂》这部影片应该归为“职场类”。

你想想,假如你是个性格外向,喜欢音乐舞蹈,乐于和人打交道的类型,结果去了一个教条主义、墨守成规的地方工作,你会怎么样做呢?

辞职?压抑自己的本性,顺应环境?留下来,但拒绝同流合污,等待着时机离开?发挥自己的特长,做本真的自己?你猜我们的女主角是怎么做的?她比上面说的都更进一步,她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了整个团体,甚至因此开启了新的生命之旅。

当然她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她是一个在赌场歌厅演出的歌女,是黑社会老大的情人,因为目睹了情人的杀人过程,慌忙逃跑报警,被警方作为证人保护,在开庭前藏在一间小修道院里。她极其不愿意留在那里,她闪亮的衣服、招摇的发型、大咧咧的性格,跟那里的“企鹅服”、九点睡觉五点起床的作息、一张床一张桌就是全部家具的小房间都格格不入,何况还有一个整天很严肃刻板的“领导”——修道院院长。她在该禁言的饭桌上聊天,晚上偷溜去酒吧喝可乐,最终被罚禁,加入唱诗班。

你想着她本来就是歌手,能去唱诗班也算发挥作用了。可是你看看这个唱诗班,一周只有礼拜清早的一次演出,歌唱实力良莠不齐,年龄跨度不小,伴奏的修女已经老到需要助听器了,唱出来的歌完全不算“合唱”,只能说是“一起唱”。如果是我可能会抱怨,然后很不情愿地混在其中随便唱。《对生命说是》里说:“你越拒绝越排斥的,就变得越重要。”抱怨和不满的结果只会损耗自己的能量,会变得和自己讨厌的人事物越来越像。

幸而我们的女主角没有抱怨,她应邀替换了原来的指挥,然后对合唱的声部进行了重新的站位和定音,告诉她们“唱歌是件高兴的事,不是像鸭子在唱”,结果那个礼拜的演出合唱非常和谐。当你在为她的成果赞许时,她又抛出一个接一个的惊喜,改编的节奏欢快的歌曲,让人耳目一新;带领修女们走出室内,帮助街上有需要的人;拆掉围栏,翻新外墙,变得多彩而有趣;连电视台和教皇都闻名来访。她真正爱上了这里。这算不算一种启发,当我们无法进入“钱多事少离家近”“喜欢做又有能力做”的单位时,能否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努力去做到最好,让它成为自己做得开心的?

电影剧照

但是所有的影响都是双向的,她让修女们变得更活泼外向了,她们爱上了唱诗班,她们释放了自己,敢于在街上和路人共舞,敢偷偷带冰淇淋回修道院吃;她自己也被感染了修女的品性,当她被情人发现藏身之地带回赌场时,她的眼神是淡定的;当枪指着她时,她也只是说“冷静”;当情人被捕时,她说的是“主保佑你”。

我们是被什么定义的呢?肯定不是一身衣服吧。曾经看一个节目做了一个实验,主持人和摄像穿得很正式,然后用一些很荒诞的问题例如佛罗里达州要独立了之类的去采访路人,路人都煞有介事地回答了;可是当他们穿得很随便,再问路人同样的问题时,路人都不理他们。我们的大脑很爱偷懒,常常会想走捷径,穿护士服的是护士,穿破衣服的是乞丐。可是你看我们的女主角,她穿着演出服时是歌手,她的情人说她“不可能成为修女”;她穿着修女服时,她修道院院长说“她是我们修道院的修女,她慷慨、贞洁、富有爱心”;修女们也说:“我不管她是谁,可是没有她,我们不唱歌。”在她们眼中,她是就是那个能歌善舞,乐于助人的人,无论她是不是真的修女。我们不是由我们的职业、身份认定的,换个角度说,我们可以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任何职业,你想,所有的医生律师工程师老板,不都是从不是变成是的吗。那我们是由什么定义的?我想也许是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我最喜欢女主角从小到大那自信的眼神和上扬的嘴角,我就是我,无论做什么都是我。

电影剧照

说这部影片是“职场类”也对,说它是“励志类”“喜剧类”“灵修类”都对,你可以为它选择任何一个归类,而它就是它,无论哪个标签都不影响它。

 短评

充满着热情的喜剧片,剧情很简单,音乐很好听,让人很欢乐。

6分钟前
  • 爱情海
  • 还行

美国当时的喜剧,具有代表性

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长大以后重新看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一瞬间感觉回到过去。当年真的好喜欢这些歌啊~~I will follow him><

12分钟前
  • laurenⅢ
  • 力荐

修女也无聊。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在看这部电影以前听过很多遍这首歌了I will follow him~~

16分钟前
  • Marty McFly
  • 还行

黑人的幽默细胞够丰富,把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弄得欢快十足。弥撒第一首改编曲挺耐听。

20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推荐

好吧,我承认虽然当时听不懂修女们唱的到底是啥,但她们的热情、快乐感染到了我,很轻松很幽默的一部电影。

21分钟前
  • 元宝宝
  • 推荐

名声那么响的片,看了也就还凑活吧,没想象中那么好。线索单一,豪放女去修道院躲祸,万难宁耐清寂,故态复萌然后传染影响她们,排演了一场让教皇都喜欢的唱诗。前三分二节奏很慢。

26分钟前
  • 小重山
  • 还行

音樂真是太贊了 黑人的嗓音太棒了~ 大愛 i will follow him~ 片中的harvey keitel 簡直就是神啊 讓我為之傾倒!

31分钟前
  • Chapelle L.
  • 力荐

还不错啦!下载后打算看,才知道这片子有“麦格教授”,依然一张严肃的面孔,最喜欢的桥段还是一众修女跑去拯救迪劳丽丝的桥段,乐死了!

3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情节简单“俗气” 不过喜欢里面那些歌 也喜欢这样温暖励志的小故事

36分钟前
  • lucia绿
  • 力荐

好看,很棒的喜剧效果,演员们有演技唱的又好听。

41分钟前
  • 石头星
  • 推荐

很具有感染力的一部喜剧电影,歌曲很好听!

45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力荐

影片和气讲述主人公逃避黑社会追杀的故事,但在影片中这种暴力与血腥刺激却明显地被真实普通的生活和插科打诨的闹剧式动作情节替代了,影片中更多的是这个活泼粗俗、不甘寂寞的善良的二流女歌手如何把一个死气沉沉的修道院牵动起来,走向社会和人民,使之变得生机勃勃, 甚至连教皇都十分满意。

47分钟前
  • Winter Is Good
  • 推荐

想起i love you ,i need you(是不是),挺轻松挺搞笑的一部剧,不错

48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能量爆棚,行剧流畅,节奏明快,表演自然

50分钟前
  • 贺兰迈克
  • 力荐

当年大学合唱团表演过的曲目之一~最近偶然在电视看到,音乐依旧充满了感染力,让我回想起了排练的快乐时光~剧情能让人疯狂大笑的地方不多,反倒都是些令人会心一笑的镜头。修女们果然是天赐神物,特别是爱笑的胖修女,看到她心情就会很好~

53分钟前
  • 大笨象騎士
  • 力荐

3.5星. 打造的挺成功的. 非常可愛, 很像漫畫, 音樂也好聽, 還記得主角在人鬼情未了里的耍寶式演出, 這就是天生有喜劇細胞的人. 最後一幕那個微笑好萌 ^^

57分钟前
  • 阿Q
  • 还行

实在有点丑 真的 直伤 基本上八九十年代感觉故事片的叙事结构就定型了 直至今天都没有再发生质的变化 就是经典叙事的基础上不断反馈后一步步的鸿沟设置 直到固定的套路模板形成 几个典型的人物立一下弧光 不过话说回来 唱诗班里介入流行风格推广这么开明了 还是加一丢丢钢琴就不算格里高利? 不懂瞎比说

1小时前
  • 2007
  • 较差

完美喜剧片,据说源于194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但我觉得“紫色”可能性更大

1小时前
  • 语然小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