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钱易,蔡峥,宋云天,严韫洲

导演:孙虹,王静,柯永权

 剧照

大学 剧照 NO.1大学 剧照 NO.2大学 剧照 NO.3大学 剧照 NO.4大学 剧照 NO.5大学 剧照 NO.6大学 剧照 NO.13大学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6

详细剧情

在清华园里,有四个人正站在自己人生的路口。他们之中,有刚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学府的第一代“00”后大学生,有即将离开象牙塔、面临艰难抉择的博士毕业生,有旅美归来入职清华、满怀“观天”理想却挑战重重的青年教师,有耄耋之年、荣休后依然坚持站立三尺讲台的老院士。影片以三年的悠悠光景,诉说了四个清华人一生的理想,以及在他们身后属于这所大学的永恒青春。

 长篇影评

 1 ) 即将或曾经梦寐奔赴中的理想大学模样

很少进电影院看电影,甚至有时候常被朋友调侃,我这个学电影的人都没他们进电影院的次数多。

其实不是,有一种电影类型,每逢上映,我必定会去打卡。从冈仁波齐、摇摇晃晃的人间、二十二、四个春天等等,每次都是第一时间去影院观摩,这种电影类型叫电影纪录片。资本往往只将目光聚焦在娱乐剧情电影,院线的电影纪录片更需要情怀和票房的双重支持。

本来今天这场神圣的观影主要是想带着备战高考的弟弟和考研的我去看,弟弟因为今天开始上课而缺席,就把还在上初中的小弟弟和即将高三的妹妹带去,希望通过看《大学》了解我们即将或曾经梦寐奔赴中的理想大学模样。

片子的制片人是清华大学老师梁君健,我曾在网上修过他的两门课程,我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还作为作业上传被他指点评价,他算是我学习纪录片课程的启蒙老师。

这部电影大概讲了五个故事,一个是拟人化的清华大学学校故事,讲述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学风传统以及未来展望,另外四个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和角色的情怀人的故事,他们在清华“大学”成长、转变:高三毕业生到大三学生,博士后到选调生,访问学者到青年教师,老教授到荣休院士。大学之本在于人,这些清华人的故事,链接起一个清华“大学”的故事。

片子中一个关于大学该怎么建设的观点吸引了我,它说一个大学最重要的东西有四个:知识、技能、态度、品质。在片中,清华大学建立了它的大学标准:强基固本的学科知识建设,学研严格的专业技能培养,端正学风的态度,家国天下的品质。以前都说清华大学是留洋预科班,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华大学在改变这种印象的努力。回望我正在就读的大学,以清华园的标准校验之,勉强还够得上“大学”之所谓大学。

片中还有比较特色的清华大学教育,令人瞩目。比如新生军训20公里夜间拉练,穿上雨衣、背上被褥,场面令人震撼;还有新生赤足运动会,想象力真的很丰富;还有新生交友舞会,为大学生单身青年提供脱单机会操碎了心。

驱车8公里去城乡结合部看这样一部电影,这个城市就这样一家影院有排片,一天一场,没有其他人看,等于我们包了个全场。令我意外的是,同行的家人对影片的评价度都很高,觉得有趣、有意思。

不管这是清华大学推出校园招生片也好,是宣传清华大学对大学标准的定义也好,在片子中,我看到了一种对于建设中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视野、新观点,一个晚上的时间很值得。

此致,祝福中国电影,支持中国电影纪录片。

 2 ) 五道口与Mauna Kea之巅

和女友去看,惟在Mauna Kea山上的那个镜头,她惊叹了一声。这应该最能代表“三无”——无清华关系、无学术经历、无理工知识——观众的反应:实在就是蔡老师的部分好看。

这部分里拍到的(无论在THU还是UCSC),多是我以前或现在的师长、朋友、同事。除了蔡老师,在京圈儿搞天文的人里,片子里出现(而没具名)的毛淑德老师、汪景琇院士、陈建生院士,也都是熟脸儿。造大望远镜是个拉支持的事情,天文界办事看上去都体面,但拍到镜头里,还是有许多弦外之音,让人意味深长地一笑。——这座冰山,当然没海面上那么简单。

前段时间遇到个央视导演说,想做个纪录片,跟拍科学家。要是真能找到某个事业上升期的实测天文学家,一对一地拍上三年,啥也不避讳,原片放送,一定是个绝顶有意思的片子。可惜清华自己拍这部片子,要唱的赞歌太多了。如今大多数独立纪录片导演,都注重解构、还原、揭露。居然还有团队在一门心思赋魅,确实够少见。要糅进去那么多冗余的素材,搞得油腻而浮光掠影,也在所难免。

这是个表达方式的问题。就像片子里蔡老师介绍的信噪比:大家都知道你好,你也确实有好东西,但你非拿1 sigma出来说事,那就怪不得被怼——干嘛不把3 sigma、5 sigma的部分好好挖掘一下呢?

不过能理解,受人所托,万事不由人。重大项目,名门之后,特招计划,基层服务——都是主流叙事,不容许平视的空间。110周年要喜庆,故事线不能抓得太清楚:一群连使用大望远镜经验都稀罕的人,想自己从头造一个新的。——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为什么评审委员会的院士专家如此怀疑和不放心了?

女友说,感觉蔡老师一直都尴尬礼貌地笑,满脸弱小、可怜、无助。这种真实感,简直让人忘了他是顶尖科学家,忘了他是清华的副教授职称。但对同行来说,在宏大叙事的包装下,多少能读出一点宝贵的经验。

站在Mauna Kea山顶,云海茫茫,夕阳磅礴,这种吸引力显而易见。从前导师问我为什么转来做观测,我答的也是“和大型设备一起工作很激动人心”。好几层楼高的圆顶,球场一样大的镜面,运转起来当然非常震撼。

但是我慢慢意识到,做科学靠的不是这种吸引力——它靠的是更隐秘曲折的、对于科学目标的热情。就像片子里面一掠而过的两角秒见方深场,光谱红移的三维星图,非标准高斯的参考星。建个什么“中国第一”“世界一流”“人类灯塔”,那都是后来找补的。最原初的动力是片子里没体现出的——有多少人能一看到仪表和代码就兴奋,刨根问底,夜不能寐?

在片中四位主人公里,蔡老师从中科大-UArizona-UCSC一路下来,是唯一从没在清华念过书的。他所表现出的紧张与谨慎,让我想到《太空部队》里首席科学家的一句台词:

豆瓣一千多人看过,评分还显示不出来,公关的力度太明显。为了Mauna Kea的美景,和最不“清华”的蔡老师,我给片子加两颗星。

 3 ) 妒忌

这是自己头一回觉着妒忌竟然也如此的有用,为什么这样的学府里没有自己的位置,简单的人们会说因为你没有好好学习,历经人世的人们会说这都是命,自强不息的人们会说你还年轻,加把劲也许还可以进去。可我的内心妒忌的是生而为人,总有人优秀,就总有人要悲伤,有学问,就意味着要有没学问来作对比。

我心中的求而不得是什么,我打低分的目的是什么,我的内心还有一口气去不服于命运,因为自己打心里的羡慕这些人。抑郁的时光里自己责怪自己的无能,可历经人世,见过些的人自己才明白,当你投胎的那一刻,命运就已经为你选好的大学。社会的稳定性和他的不公同时被显现,因为他奖励那些符合规则的群体,那些生而优秀,生儿家教好的人们。你无法把你的行为仅仅归咎于不努力,从来没有人不努力生存。可许多人都受尽了磨难依旧坚持,有人一辈子磨难从未发光,我们总容易歌唱磨难了些许便上了一个阶级的人,仿佛磨难是什么好事,坚强不息的人就注定有好的下场一样。

浅薄时候的自己也会这样以为,磨难下总会锻炼出优秀的人,贫穷是磨难吗?穷困的地区对于这个逻辑打脸打的简直是不要不要的,坚强不息注定有好下场吗?这又是另一个笑话。

我喜欢另一部剧的,无问西东,那样的立意给了每一个人生而为人的宏大意义。却不喜欢这部剧的真实,我憎恨这样的真实,因为不论你爱还是不爱,那都是少数人的世界。你可以心胸宽广的去理解,也可以心胸宽广的去欣赏,却也可以如同自己一般的去嫉妒,去在其中感受到现实让人喘不过气的恐怖,去感受自己和他们巨大的差异,感受自己周身环境和他们的巨大差异。

人们瞧见的是清华,羡慕的是清华。可当一个现实的清华被宣扬了出来的那一刻,我这样的人感受到的却是落差,我已经没有机会再去高考,疾病折磨了自己十年,欺凌折磨了自己十年,留守又折磨了自己十年。当心中有梦想却被展现出无比的差距,我无法要求自己的心落下去去说,他们真棒,他们的生活真不错,那显得我的生活算什么呢?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爱慕知识,一起攀登,多么的有趣有意义。

可我的内心也深刻的明白,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就是这个世界最恐怖的不公平之一,因为人人都认可这个不公平,他从来不像其他,存在公理。当你被不公平了,你就只能认。

可嫉妒也仅仅是嫉妒,还能嫉妒,还能嫉妒,说明心里还有一口气想上去,还没认命。

 4 ) 愿你成为眼里有光的人

孙虹 写于电影《大学》上映前

我检索了一下我的电子邮箱,最早发出的一份关于这个电影的策划是2018年的3月16日。

那天我匆匆在文档里打下了《大学》这两个字,本以为可能只是暂时叫这个名字,却没想到今天,《大学》(The Great Learning)正式上映了。

对于“大学”这个题材,我自己非常喜欢。

因为我对它充满了怀念,充满了感恩,也充满了好奇。

可以说从毕业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怀念大学了。

因为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了证明自己离开象牙塔的保护也能有“闯荡”社会的能力,我放弃了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影视专业,从事了一份市场营销的工作。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我好像并不能从日益增长的销售数据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可能是每天都能通过拍片接触新鲜的人和事物,可能是跟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熬夜剪片,可能是在黑暗的环境里看到自己的作品从银幕光里亮起的那一刻。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导师雷建军老师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去做一件事,那就是定期在周末举行的“清影放映”:让中国优秀的独立纪录片,通过放映和交流与纪录片的爱好者们见面。

借着“清影放映”,我第一次领略了纪实影像的魅力,也理解了纪录片为何需要院线:当你沉浸在一个黑暗而封闭的环境里,唯有前方有光的时候,才能真正静下心来感受时间的流淌,体会另一个人的人生。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认定了纪实影像的意义。

于是毕业后的第二年,我辞去了我的第一份工作,进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正式成为一名纪录片导演。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大众”的职业,但所幸我遇到了许多与我有同样理想的人。

因此我从怀念大学变为了感恩大学,感恩我的大学时代让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进而我又开始好奇,是不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大学都会有着伴随一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带着这些困惑于心的疑问,我回到母校,通过三年的拍摄来寻找答案。

如果说一定要在三年后的今天给一个结论的话,我会认为答案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承:身处于大学中的人塑造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

我记得电影里有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让我感慨万千,那就是年逾八十的钱易先生去给101岁的许保玖先生拜年,在离开的时候,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许先生家里的一幅画,上面的落款是“学生钱易赠”。从这几个字上,我仿佛看到了白发苍苍的钱易老师年轻时候的样子,曾经也是学生的她从老师和前辈的手里接过教书育人的使命,又用一辈子的时间站在三尺讲台前守护着这个使命,将环保的知识和理念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

钱易院士给101岁的许保玖先生拜年

许先生家里的挂画

所以,如果当每一代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耀眼的理想之光时,这种光芒必定会照亮后来人的路。

我们的电影里记录的就是这些眼里有光的人。

钱易先生眼里的光是教书育人的使命,是人与自然的大义;

蔡峥老师眼里的光是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是一心归国的赤子之心;

宋云天眼里的光是不顾一切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

严韫洲眼里的光是因学习而快乐的简单和纯粹……

看到他们眼神里的光,似乎让我也获得了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希望这种勇气也能通过光影传递给银幕前的你。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眼里有光的人;

愿生于大学的理想,永远长青。


图文分割线:以下是三年里一些值得纪念的瞬间

2018年开机,新生宿舍里格外干净,我们的小剧组成立啦

2018年军训,20公里雨夜拉练,要打伞的是机器,不是人

凌晨4点,雨夜拉练归来,淋成落汤鸡的我们

最难的就是春节的拍摄了,这是2019年春节的河南组

这是2019年春节留守清华园的北京组

这是2020年春节,疫情开始蔓延,戴上口罩,内心依然慌张

我们经常要跟随蔡老师飞跃千里,但镜头背后的我们实际上困顿不已

非常喜欢这个卡耐基天文台的小图书馆,爱因斯坦也曾在这里留影

剪辑室的小黑屋,在墙上投出美丽的清华园

这是一张有纪念意义的合影,标志着《大学》第一稿4小时版的诞生

感恩三年,愿每个人眼里都有光

 5 ) 因为你不是咸鱼

非常真实。从等成绩,到学校帮忙协调专业,到拉练,到学习,到舞会,到锻炼身体,到找工作,到谈恋爱,到那些年轻的老师,那些年长的先生,最终,到那些坚毅卓绝的精神——可能不被人理解,可能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相去甚远;以及那些朴素的生活场景,低调谦逊的精神作风,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

作为过来人,当此片一开头唱起“西山苍苍,东海茫茫”,便开始起鸡皮疙瘩,3分钟后落泪,泪点很多,为自己、学校和那么多同学老师们感动。好在虽离开清华已12年,但对自己并不失望,倒不是世俗上有多么成功,而更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份清华基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未泯。

最大共鸣莫过于当新生拉练,有个男生因为累,半开玩笑抱怨道,为什么让咸鱼拉练,男主人公沉默了2秒,回答说,“因为你不是咸鱼”。就在那两秒,我想所有真正的清华人,心底都会涌出同样的回答,而这份回答,从他们进入清华的那一刻,就已经深埋心底了。

 6 ) 大学有什么用?大学生有什么用?这部电影给了最真诚的答案

一部名为《大学》的纪录片即将在7月9日上映。这部纪录片以清华大学为主切入口,清华大学也成为了电影内容展开的基础依托。 而在随后的叙事中,《大学》以极其真实的表现方式,展现当下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尤其在中国高校蓬勃发展和专业类型多样化的今天,这部纪录片显得重要且及时。 许多人即便是没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提到大学时,都有些许梦幻般的憧憬。 之于社会真实的背离,之于自我梦想的构建,几乎能在大学中完成,大学造就了一个年轻人的乌托邦和自我精神构建的象牙塔,在这片区域内,美好和纯粹定义了大学生活的本真。 在纪录片中,人物以梦想为引擎,年轻人的善意情绪在电影中被进一步扩散,他们关于梦想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待生命的乐观期许,而这一切通过“大学”的场域空间,让梦想实现了落地。 当然这部110分钟时长的《大学》,并非一个单纯记录学生生活状态的电影,大学的兼容并包早就展现了其高于现实的层次境界。 《大学》在以学生为主体之余,穿插着身份的变换。包括老师在纪录片中的分量、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等,构成了整部电影极具价值的部分。 有些学生毕业成了老师,有些老师不满足于现状继续深造,成为了更好的学生。 学生毕业留在校园,成为了大学老师之后,师生间身份的转换,让大学成为了理想可以被触碰的造梦之境,有一粒叫作梦想的种子回到大学内部生根发芽,延续了学术的香火和精神乌托邦的继承。 在电影中,清华大学的钱易院士成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她从情怀毕业到院士荣誉退休,几乎一生都奉献给了校园和学问本身。 大学对于她来说,不仅是精神的寄托,更是人生的寄托总和;古稀之年的钱易院士重新返回校园给学生们授课的场景,重现在电影中,多少让人热泪盈眶! 而后师生之间答谢,人与人的真挚情感,在学术中得以传递。本真精神的纯粹性,形成了丰富的感染力。 比起大学这片梦想的应许之地,其背后这片名为社会的广阔土壤则更具挑战性。社会不像象牙塔,要复杂得多和残酷得多,如何让理想主义在中国这片现实的土壤中腾飞,清华高才生宋云天给了最好的答案。 作为贫苦家庭出来的天之骄子,宋云天在博士毕业后选择回老家的农村基层工作,担任选调生的一员。 正是他对社会现实的重大责任感,激发了这位清华学子奉献的本能;“国之重器”终究要回归于人民,宋云天把自己的年轻抱负洒在了田间地头,身体力行完成了平凡意义上的伟大。 早在百年前,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给大学下了定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成为了许多学子信奉的圭臬。 短短四年时间内,年轻人在这片净土中以各自独立的形态生活,在这美好的四年青春中,《大学》可贵地记录下一幅幅青春善良的面孔,他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让自由落地、让独立升华,更成为大学生应该去追逐的事业,追梦赤子心永不过时。 其实在一所清华的背后,隐藏了中国千万高校的面貌。当下社会的重大改变,大学功不可没。 尤其在日新月异的后疫情互联网时代,大学的思想和自我的创造力赋予了当代年轻人生活摆脱日常反复的动力,并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未知的新期许。

 短评

作为献礼清华110周年校庆的命题作文,创作者的发挥空间原本有限。好在,创作者们愿意花费整整3年的时间,耐心细致地跟拍4位清华师生,以此表达对清华乃至中国大学教育的思辨和体悟。大学之于新生,重在“明德”,宜不断尝试。毕业生的大学,志在“亲民”,但难在抉择。而是什么塑造了这样的清华学生?影片又用两位老师的故事呼应了答案。理想耀眼,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了大学和人生之光。

8分钟前
  • 牛三牛
  • 力荐

这部讲清华大学电影不是讲怎么样考清华,而是宣扬了一种清华精神;清华精神代表的不仅仅是清华这所学校,更是勤学自律、文化爱国的一种精神内核。影片主要以四位各具代表性的清华校友和老师展开:考入校园的新生的欣喜;清华学生不愁“发财致富”却追随家人的步伐投身于社会建设;留美博士毅然回国以支持祖国建设;钱易先生一生致力于培养人才。(清华校友会主办的路演场,真的让我见识到了文化人的满腹诗书滔滔不绝,清华人一家人的和谐友爱氛围。全体清华人起立唱校歌,作为一个旁人,真的太感动了。)

9分钟前
  • 小黄豆
  • 力荐

看到钱易教授,就突然想起最近丁仲礼院士在大会上提出的实现中国碳中和的蓝图与计划,看到青年教师蔡峥则又回想起当年西南联大时期朱光亚《写给美国留学生的一封信》,看到宋云天则联想到千千万万个扎身到祖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而严韫洲自然是想起曾经一样经历高考的自己。四个人物,四段人生,就像速写一样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模样。中国之所以可以在世界所有主要文明中可以绵延数千年且不中断,甚至成了唯一一脉,关键就在于我们真的足够重视教育!相信这部电影也将成为一枚火种,将真正的大学之道播撒出去。

12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看到最后发现是个清华大学宣传片……

14分钟前
  • BlueberryNights
  • 还行

宋镇长是真正有理想信念的人,作为晚他一年进入选调队伍的我,宋镇长的事迹早已耳熟能详。在培训中近距离听宋镇长分享自己的经历,台上的他,就是一道光。说回电影,内容还是很优秀的,但更多应该是清华本身的光环,让我想起觉醒年代,清北作为国内大学的领头人,为祖国贡献颇多。正如电影里说的那样,清华人有家国情怀,想为祖国做些有意义的事,也真心希望国内的大学都能如此,更希望大学生们都能如此。

16分钟前
  • 抖腿歌王
  • 推荐

只在清华大学的范围内探讨大学的意义的话,内容相对题目显然是有点空旷和单薄,何况这里也还存在历史的断裂,只在其中一个人物宋云天留校面试的时候,我们听到了庚子赔款,另外人物选择和呈现上虽然可以看到尹鸿指导的清影团队努力想要去除校园宣传片质感的虚浮和表面繁华,尽力挖掘纠结彷徨的部分,但是作为观众对纪录片选择这四个人的原因没有太强的信念感,看不到选择的过程,也因此没有爱上这四个人物(对宋云天的感受其实是最好的,理想主义者)。清华大学里转了一遭,戏称自己也体验了一下清华的生活,但留在心底的,其实是老师在校园里给宋云天的那一抱,好像那个是我以为大学精神还残存的一部分。

18分钟前
  • 工凡
  • 还行

这片叫大学吗?就是清华的宣传片……看到片尾字幕清影工作室懂了。这个片子大概是给95%的人猎奇的。宋云天这条线比较感动,能体味到清华精神,适合再继续跟拍挖掘。总的来说,故事有些浮光掠影。

21分钟前
  • 小橘子xxx🍊
  • 还行

最有份量也最像纪录片的两句话:蔡峥老师说“想做成事情很难” 和 宋云天的奶奶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即便是清华,难做的事情也都一样难。

24分钟前
  • 团小纸
  • 推荐

片名的大学虽是取大学之道的意思,但几位清华出身的导演对片子的解读,是希望通过清华的大学生活,升华主题且反应普通大学生的生活状态。那从这一点看,影片基本跑题,选取的新生、博士后、归国教师、古稀教授四个主要人物,都只能作为清华的基本范例,最多对等北大。那些考上清华却没考上理想专业的爆哭,高精尖科研人员的忧国忧民,确实和普罗大众不在一个频道上。

29分钟前
  • HarperDie
  • 较差

本来没有排片,但硬生生跟经理争来了一个VIP厅,一行15人包场。

30分钟前
  • 如花和尚
  • 力荐

清华宣传片,已经想到很多高中老师会放给孩子们看了。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清华的傲慢或者说自信。

31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以具有普适意义的词汇加诸于自家叙事之上,有些跑马圈地的阴谋感吧,私以为不妥。另,镜头很讲究美感,让我想到老塔在《雕刻时光》中所谓“诗意的氛围是很多人努力去营造的”,但过于“贴近身肉搏”的拍摄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影片的画面平衡。最后是对主题的吐槽,这部纪录片与《出路》有太多让人难以忽视的相似性,可后者是奋力的荧光,前者是什么,得意的炫耀?观众对纪录片的要求,与对清北的要求是一样的高标准:若没有振聋发聩的声音,还不如悄声低调地多做一些探索、科普、建构的工作,少琢磨歌功颂德的马屁。

32分钟前
  • 妍春
  • 还行

1.上了清华确实是我目前人生中最光荣的时刻了,毕竟工作还不算是。所以最有共鸣的其实是小严同学,这一part有很多梗,很真实。校友们应该会很喜欢,也提醒自己不要flop,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 清华人真的很爱说"diss"“羞耻”之类的……真的是个耻感氛围很强的地方。。3. 大家很爱蔡老师,可是蔡老师其实是科大男呀?4. 对宋同学那段也有意料之外的同感。自己也面临过留校还是出去工作的选择,也在最后的ddl挣扎过,爸爸妈妈和npy的反应也很像。最后也选择了放弃留校机会。出来工作后,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但现在觉得没有什么后悔。谢谢清华,让我们不要辜负自己。

33分钟前
  • 力荐

继无问西东之后第二部清华宣传片,蓬蓬勃勃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线都想从针眼里过,所以基层工作难做——这老太村支书的比喻太精彩了,孙子做选调生也不会差。

38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推荐

影片开头从严同学高考和查分开始,那个场景真是熟悉,一下就真情实感地代入了。宋云天回老家过年,一大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他说道,不管我未来选择了什么道路,我辈一定会好好努力,奶奶听后在推杯换盏时悄悄抹眼泪,那一幕很触动我。当时我想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那么复杂却有时又那么美好。我认为这里描绘的是真实的个人英雄主义,同时又那么温和地融入着质朴而温暖的家国情怀,使你连偶尔在回忆影片中人物的一些情节的时候,都还能再经历一遍眼含热泪的感动。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以四个与清华相关的、一定程度上处在人生十字道路上的人物为对象,导演在内容上选取得好,拍摄时机位的布置等许多细节也有很高的质量和想法。虽然希望不算大,但祝愿这部纪录片能够收获一些好的成绩。

42分钟前
  • LEのn个晴天
  • 力荐

清影的制作水平不错,跟住人物的同时不忘构图的美感,剪辑上的切换比较顺滑,但现在看这种赋魅的名校宣传片真是完全无感了。高度概括的片名本就显出一流大学的傲慢,建校110周年的拍摄意图也决定了它不会把目光投向校园生活的暗角。四个人物构成的多元性更多是脚本层面的——抓到了四个阶层的代表,并且可预期都处于人生的岔路口,而他们向纪录片团队展开的生活也全然是展览性质的。

46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拥有炙热和坚定的理想,浑身发光,充满力量,让人热泪盈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平衡了艺术性与大众性,难忘星空的震撼与玻璃上绽放的烟花🎆)

51分钟前
  • 熊嘴兽✨
  • 力荐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造福一方百姓”“祖国万岁,青年加油”... 当然听过很多类似的话,但大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道貌岸然,满口空言。可由片中几个主角说出来,每一个字都显得何其有分量。国家/基层/发展/强大/责任... 这些词不只是挂在嘴边,而是能清晰感受到发自肺腑的家国情怀的。击垮我的是蔡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行热泪直奔而下,而后直到结束,我一次又一次的深呼吸,努力放松紧绷到痛的喉咙,平复涌上来的情绪,试图调整泪腺崩溃的速度,还是哭得不能自已。还有宋云天、钱易先生等等清华师生,他们谦逊、热忱、身怀理想、深知现实冷酷却也义无反顾,我于他们的信念感之中反复折服。我知道跟拍对象经过严格筛选,成片也精心剪辑,也知道在摄像机未拍之处有更多负面的存在。但真的,清华是个好伟大的地方啊。

54分钟前
  • 张猫大
  • 力荐

名不副实,大学,大家之学,却仅仅局限于清华一个学校,那不如改名叫清华大学好了……四个例子四位主角,只有宋云天是真实而接地气的,高三那位一线城市最好高中的年级前十,有什么代表性呢?归国的以及校园教授中规中距无意义….一般吧

55分钟前
  • 海寶貝
  • 还行

感觉很适合给孩子看 激发下孩子的理想信念~ 而我 看完后想拥有一个上清华的孩子😂😂

59分钟前
  • 丸子咪的异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