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妻子

悬疑片内地2017

主演:郭鹏,朱蔻,王慧,李溯,温心

导演:韩帅

播放地址

 剧照

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2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3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4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5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6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3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4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5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6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7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8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9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30 20:11

详细剧情

  当红明星方凌峰风流出轨,被身为导演的妻子王薇发现。王薇利用拍戏之便,请来了方凌峰的地下恋人吴漫参加自己导演的新片的试镜,在监视器后指导着两人,迫使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演出生活里的不忠。\r  方凌峰无法忍受王薇在戏里戏外的双重控制,在与妻子的争吵中酿成车祸,王薇不幸身亡,尸体烧焦,面目不清。\r  一个月后,方凌峰在制片方的压力下接演妻子未完成的“遗作”,女主角正是昔日的出轨情人吴漫,方凌峰感到心神不宁难以入戏,故意提出了修改剧本的要求。\r  编剧新手李佳半路杀出,剧情在她手中急转直下,仿佛再现着方凌峰与王薇从前的婚姻生活。方凌峰看后紧张无比,突然觉得消失的妻子一直没死,反而正在背后操控着这个故事的发展。\r  过去与现在,电影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而剧组的最后一镜即将开拍......

 长篇影评

 1 ) Gone Girl

这个剧从方方面面都让我联想到斯特林堡的《父亲》。
在斯特林堡的话剧里,一对夫妻在对子女抚养问题上起了争执,进而变成了夫妻间的权利争斗。说是互相夺权,其实妻子罗拉是主导的一方。她先是暗示丈夫,女儿伯塔可能不是他亲生的,导致丈夫在一次争执中试图用台灯砸她。然后她将此事四处张扬,使人人都相信她丈夫罹患精神病,而罗拉则是被迫害的一方。最后丈夫众叛亲离,被穿上控制精神病人的紧身衣,在心力交瘁中死去。
《消失的爱人》基于这个原型之上,不说有多么原创,但在离婚已相当普遍的今天,一百年前的婚姻悲剧却因为人性的因素仍然延续下来,并因为现代媒体搅的一手好浑水而具有了更深的社会隐射。

首先,对被一些影评视为女权偶像的Amy这个角色,我觉得大卫芬奇是抱讽刺态度的。Amy并不具备真正强大的性格,在她身上我只看到工具理性和怯懦的自我欺骗。她杀了人回到Nick身边,告诉他她做这一切都是因为爱他。这种鬼话你也信?如果她真的爱他,怎么能受得了回来了以后Nick脸上写满了恐惧,傻子都能看出他对她早已经爱意全无。人说无爱的夫妻“同床异梦”,Nick都不愿意和她同睡一个房间,不仅如此,他回到自己卧室做的第一件事是锁上门。在Amy回家最后十分钟的片段里,芬奇给了两个Nick锁门的细节。他不过是她用恐惧绑架的人质。她胁迫他在公众场合牵自己的手,装作恩爱夫妻的样子。她教他承认信用卡都是他刷的,来cover自己杀人的恶行。她完全看得出他的不愿意,却对这样的结局表示满意。因为她得到了她一直想得到的东西:所有人关注的目光。

因为父母写的书,Amy从小就生活在公众的目光中,而这种目光却又不是以她为中心,而是不断将她和以她为原型的书中同名人物Amazing Amy做比较。Amazing Amy做什么都比她更好。Amazing Amy为她带来关注却又总是把她置于阴影之中。怎么说呢,asshole的父母总有办法在子女心中挖洞,而Amy心中的洞要不断用更多的关注来填满。

对于Amy来说搬到密苏里以后最无法适应的地方是:她成了局外人。不仅离开了纽约这个世界中心,而且人生地不熟的,没有人再关注她。当然丈夫像小孩子一样不成熟,不找工作成天在家打游戏。但是Amy做了什么?她一样没有出门找工作,除了看书就是抱怨丈夫。这个困境是他们共同造成的。两人感情越走越僵的时候,她完全可以离婚回纽约。但是她无法选择离婚。台词特地强调了她说不能这样回纽约,她没法跟她父母说这事儿。Amazing Amy样样都棒,所以Amy不能这样在密苏里这种in the middle of nowhere的地方被人抛弃作为nobody回纽约去。记得他们刚认识时的对话不?他们互相问对方是谁。他们问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对方的社会身份。

我说Amy有令人恐惧的工具主义理性,因为她能精密计算、集合所有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只要对自己有利,她一瞬间就能编出一套谎话,并且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对于她只有手段,没有任何道德可言。发现丈夫有小情人后她就开始策划自己的失踪。她甚至说服自己是因爱生恨,要教训她丈夫一番,可是在她的计算里却没有多少Nick发现她失踪后会有怎样的焦虑悔恨,她计算的全是媒体的反应:媒体一定会找到她邻居曝出她一直灌输的Nick有家暴倾向的谎言; Nick一定会对着镜头傻笑;她了解美国大众有多同情弱者,所以不惜制造自己假孕的病历证明——所有这些都基于她知道这件事会有多大的媒体效应。对一个工具理性主义者而言,还有什么比大众媒体更好用更称手的工具吗?在最初的计划里她甚至意淫了自己的死亡效应——与其活着作为nobody回纽约,不如为自己设计一个光辉的受害者形象:美丽聪慧却生活在家暴恐惧中的美国甜心孕妇,然后在大众怜惜又悲痛的目光中死去。而Nick, Nick不过是她公众形象的陪衬物和陪葬品——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只要Amy赢得目光,Nick也不是非死不可。

然而因为爱惜自己,她把自己的死期一推再推,终于因为遭遇那对下层小情侣的抢劫而玩脱了。Amy从来都不是真正强大的人,她一贯的手段不过是扮可怜,对邻居、对Collings、对调查她的警官、对媒体大众,她最爱利用操纵的就是美国中上层阶级过盛的同情心。这一套在下层完全行不通。面对抢劫她不仅轻信而且毫无抵抗能力,立即被打回无助无知少女。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碰到了长久追求她的Collings。对这个救她于危难的人她是怎么报答的?她不仅对他扯谎、非常残忍地一刀割喉杀了他,还让他担负了所有的污名。

有人评论说Amy是psychopath,但psychopath都知道自己是psychopath,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正当化的理由,更不会拿爱当理由。Amy当时声称自己是因爱生恨而计划复仇,到后来杀了人对Nick说她是因为爱他,为了拯救他不惜杀人以回到他身边,我觉得她自己也相信这些。自我欺骗本来就是工具理性的一部分,任何理由只要能让自己感到舒服都可以随手拿来用。然而Collings何辜?他追她的时候的确有点急进,有想要在她弱势的时候控制她的嫌疑,但他确实没有真正囚禁她强迫她。她起杀心不过是因为她需要个替罪羔羊,没有Collings这个替罪羔羊,她就没法在玩脱了以后爬回自己原来的世界去。若故事从Collings的角度讲,Amy就是《盖茨比》里的Daisy再演绎,不过时过境迁,现在女主亲自动手也一样不须承受良心负担了。

当然Nick也不是好货,在老婆失踪以后能在自己姐姐家继续睡小情人,但认为为了这个他就应该去死、并且背着污名而死的,我也无话可说。我认为夫妻间忠诚是道德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人的感情都是可能会变的,过分强调忠诚也是一种道德绑架。相比Amy而言,Nick身上有一种更笨拙却也更真实的东西。

我一开始被错误剧透,以为电影的结局是夫妻两人决定忘记之前发生的事情和和顺顺地过下去,当看到Amy浑身染血在无数摄像机前蹒跚走向Nick,然后两人摆出《乱世佳人》的经典造型,也以为结局真会往更讽刺的方向发展下去。不过现在的结局也很好,虽然失了些讽刺,但Nick的恐惧更现实些。毕竟这个片子是作为惊悚恐怖片上映的嘛。

 2 ) Fast, and Furious

一上来就是男主角抚摸着女主角的头发,配上温柔的画外音“我想打开她的脑壳看个究竟”,这话也说不上到底是凶狠还是怜爱,总之故事变态的基调就此奠定下了。

酒吧里的女子我起初以为是男主角的情妇,后来随着剧情推进才知道原来是双胞胎妹妹。她是全片中与男主角对手戏最多的女性,也难怪后半段那些无良的媒体人开始造这对孪生兄妹的谣。我看到他们时也总会想到詹姆和瑟曦兰尼斯特。只不过本片中这一对兄妹对彼此的爱是纯精神的,至少在降生以后是这样的,并没有突破人伦,所以最后沉冤昭雪的男主角才会愤愤不平的质问那个喜欢煽风点火的女主播。我觉得,正因为男主角两兄妹没有发生肉体关系,所以他们才是世界上最相爱的人。男人对于自己没[哔]过的女人总是不吝奉上最美好的幻想。对于男主角来说,他的妹妹是他永远不能[哔]的,同时又是世上与他最心意相通的,所以怎么可能不爱她爱到刻骨铭心。

看悬疑电影的乐趣就在于,明明知道自己猜不对,还是忍不住会去猜剧情。男主角在影片开头略显变态的内心独白让我一度怀疑他真是凶手。不过如果是那样的话,电影的剧情就太无趣了。另一个在我看来足以为男主角翻案的铁证就是,他对那只猫特别好。一个对猫这么体贴的男人肯定不是坏家伙。排除了男主角的嫌疑后,继续推断,觉得女主角应该压根儿就没死,因为电影花了太多笔墨来展现这个女人如何可爱了。如果这是个凶杀推理的故事,那么男主角的妻子应该在一开始就安安静静的死透了,不该在后面再通过闪回的形式跑出来刷存在感。观众一旦对这个角色产生了感情,就绝不会对导演把她弄死这件事善罢甘休。再加上开篇不久就提到的“寻宝游戏”,我开始觉得这应该是妻子跟丈夫玩的一次捉迷藏。可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人感情已经破裂了,她有什么把握丈夫一定会陪她玩这个游戏呢?

正如我一直喜欢引用的那句电影台词,“光是把东西变不见了还不够,所以每个魔术都有第三个步骤。”只是万万没想到这个常常被用在商业片临近结尾处做大反转来给观众当头棒喝的谜底揭晓,居然出现在了电影演了不到一半的地方。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导演压根没拿悬疑和反转来当做卖点,这只是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使我们快速进入角色的手段罢了。

老实说,我对于自己那个凭借一只猫推断出来的男主角无罪的结论也不是特别有信心,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他的形象随着剧情推进不断向不靠谱的方向滑落。我比较单纯,对于闪回的镜头倾向于相信是真的,再加上还有赖不掉的出轨事件,我的立场真的几乎要动摇了。这时候导演说,“好了不跟你闹了”,然后非常洒脱的把答案给了我。而看完全片最回过头想想,才发现演到这里故事才真正开始展开。

最早看大卫芬奇的电影是《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当时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在女同学面前装个逼。那年我做了件特别厚道的事,就是在带领室友们一起看《搏击俱乐部》时,成功憋住了话。我在搜那部电影时,被百[哔]百科里贴心的剧情介绍给剧透了。但我并没有放任自己就这么继续传递负能量。憋话有时比憋尿还难,对于那时还年轻的我来说,要忍住不向别人炫耀“我比你们掌握了更多信息,我要来剧透啦”的冲动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我还是做到了,并因此欣赏到了真相揭晓的一刻室友们大惊失色的表情。将一部好的电影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然后收获预料之中的反馈,这也是件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事。再后来又看了《十二宫》,觉得自己被欺骗感情了,冲着悬疑反转来的,结果看了篇流水账,比《杀人回忆》还无聊。再再后来大受好评的《社交网络》,我也没什么感觉,原因非常扯:因为那年我跟人打赌,断定《国王的演讲》肯定得奥斯卡,并因此对该电影莫名其妙的投入了很多感情,以至于对它的竞争对手会有种无意识的疏远感。

所以我对大卫芬奇是年轻时粉过相当一阵子,经历《十二宫》后转路人了,然后一直到《龙纹身的女孩》又重新粉起来了。那部电影实在太酷了,只能用过瘾来形容。我多次强调自己最爱看的就是爆米花电影,比如超级英雄片(所以我到现在关于《十二宫》唯一能记住的就是里面有钢铁侠和绿巨人),然而对于《龙》这部节奏风格跟爆米花大片完全不同的电影我却也看的如痴如醉。我觉得这导演的厉害之处也许就在于我虽被他征服了,但却说不出是被怎么征服的。年轻时给人推荐《搏击俱乐部》,自己笨嘴拙舌,只会说“反正你去看就对了”;后来看的电影稍微多一些了,再给人推荐时也喜欢絮絮叨叨一番来增加说服力;然而到了《龙纹身的女孩》,再给人推荐时,又变得语塞了,只好再拿出当年的话,“反正你去看就对了”。

这部电影也跟《龙纹身的女孩》一样,是部很过瘾的作品。导演无所恃,不依赖悬疑和反转,也不贩卖甜蜜爱情,你找不到一个最核心的卖点,但又觉得这电影从头到脚都是卖点。现在回过头来,有点能明白当年大卫芬奇为什么要拍《十二宫》那样的电影了。一个令观众醍醐灌顶的反转剧情会极大提升影片的娱乐性,但有追求的导演总不希望自己一辈子依赖这种“奇技淫巧”。悬疑反转就像辣椒,做菜时使劲儿放肯定香,但大厨要检验自己的厨艺到了何种境界,终归要摆脱对食客单纯的味觉刺激。今时今日,在这部《消失的爱人》中,导演已经完全没打算拿剧情的反转来当做杀手锏了,因为纵观全片,看点、卖点俯拾皆是。观众甚至会发现,这一部整体风格阴暗的电影居然还有这不错的幽默感。后半段我几乎是笑着看完的,最喜欢的笑点是机器狗和那句耳语“You fucking bitch.”

电影要讨论的就是婚姻这座围城到底有多阴森恐怖。它用了个现实生活中不太常见的离奇事件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稍有经验甚至只是对婚姻问题有过一些思考的观众,都能明白,导演并没有在开玩笑。真实的婚姻生活当然没有电影情节这么惊心动魄,但论到“可怕”程度却不遑多让。电影起码给了夫妻二人一个矛盾集中爆发的机会,最后的结局看似无奈,其实却是最好的结局。尼克离开艾米后就真的能找到幸福生活吗?比起电影中的故事,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互相忍耐、互相埋怨的暗潮汹涌或许更令人不寒而栗。但即使这样,或者说,正是因为这样,那些携手走过几十年的老夫老妻才更令人肃然起敬。也许在进入婚姻的一刻,他们都成了困兽,但当几十年后他们吵不动了,把手和心都真正牵到一起,并终于一笑泯恩仇,那一刻的释然与成就感是对前面几十年的痛苦的最好回报。所以,为了这份结婚五十周年、六十周年的大礼,也务请各位一定要坚持住,不要轻言放弃。像片中尼克的父亲,虽然赚得一世清闲,但也必然承受一生无趣。

我刚刚才发现这电影的中文译名,对我这种口齿不清的观众来说,极容易一快就念成某个以撕逼为主题的国产系列电影的名字。

尼克与妹妹玛格在故事一开始时对这段婚姻的评价时“很快很狂暴”。这段对婚姻生活的高度概括在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的片长里得到了非常到位的诠释。不过这两个形容词倒是也可以用来作为评价夫妻生活某些特定方面的标准,不过在这方面“狂暴”一点还好,“快”就不必了。当然在“快”这方面,如果实在没有把握,那也有别的补救办法。身为一个男人,口才也是很重要的。片中尼克征服艾米也是靠的这一点,两人第一次约会,大晚上的,尼克就是凭借不得了的嘴上功夫,成功的让艾米表示“我要跟你生很多很多猴子”。如我上面所说,我有口齿不清这个大毛病,所以要弥补缺陷需要进行大量的矫正工作。如果有哪位朋友有志于像我一样在这方面不断提高自己,不妨跟我一起从现在就开始练习: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3 ) creepy girl's love

如果说大卫芬奇的电影一定要揭示人性什么的,我觉得这部片子应该是想对爱情有个解释。当然会反应一些社会中其他处于旁观者的态度,和一些有关联人物的行为,不过舆论的产生和作用已经比较老套,没有什么新鲜的阐释。也不想把此归为对婚姻的本质的理解一类,因为这毕竟是个变态的世界,很难同正常婚姻做对比,也许算是放大了一些婚姻恶俗的点吧,不做评论。

关于爱情,女主和男主的态度不同。可能看过变态的剧情,大家很难想到爱情这个词。不过爱情的本来面目就是飘忽不定,没有明确定义与判断,很个体化的东西,所以姑且把电影中的成为爱情吧。台湾的译名为控制,也是电影中反复用到的词,控制和爱情就容易联系起来了。常说自私的爱包含控制,电影中女主的爱属于这一范畴,只是自私的有点疯狂。通过前男友的控诉基本可以认为女主一向如此,这属于心理病态,与爱情无关。但是女主那么专注的看着电视里的专访,还是让我觉得在她心里那是爱情。她回到了原来属于她和男主的生活,已经变了一个样子,但是她没有对男主隐瞒。她更像是在和一个理想男人生活在一起,而那个男人真实是怎样的她并不关心,只要在她面前是她想要的样子就可以。这是自私的极致。对于她为什么不找个新的男人去塑造,可以理解为控制狂的占有欲吧。一个如此有控制欲望的女人怎么能让一个出轨男轻易的逃走呢。以爱之名让你生不如死。。。。

电影中女主的日记中部分为虚构,好像只能通过男主的反驳来判断哪部分为真实。男主说的话应该都是事实。那么男主的暴力和不想要孩子就都是女主的栽赃了。男主人到中年失业,失去亲人,甚至失去在妻子那里的尊严,压力之大可以想象。这不是为其出轨做辩护,只是如此喜欢本如我,实在不想让这个男人变成一切错误的开始。这也是一种人性可悲的地方,初见时你是那么迷人,爱上你无可厚非。拥有你许多年后,爱情变得需要努力,甚至有点望尘莫及之感。

女主感觉一直没有失去开始的魅力,男主却步入中年危机。也许这是伪装和真实的差别体现。也许是因为一开始男主也在伪装,后来累了放弃了。

女主返回后说过一句,你是那么了解我。她大概很喜欢这种被了解的感受,那让她体会到被爱。也是富二代如不了她眼的主要原因,他太不了解她,那根本不算爱情。可怜了男主,了解是恨的开始,也是被纠缠的原因。

 4 ) 人闲是非多

有几天经常看到陈赫离婚的消息,在任何可能看到的地方。现在,我已是个成熟的人,对陈赫一无所知,也没去Google。好多强迫我看的消息,新闻,电影,电视,就这么过滤了。人生苦短,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取舍上,我已经学会了断舍离。而且是完全自然的那种,简言之,已经成佛。很欢喜。

所以,看《Gone Girl》(失踪罪)时,我笑场了几次,一次是人心的邻居在她家草坪上点蜡烛,一次是俩访谈主持人出场时。

这是个娱乐致死时代,不管是有GFW的中国,还是完全自由自在的美国,不同的只是大家八卦的话题,八卦的层次高低而已,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在这个信息时代,每个人获取信息参与事件是如此方便,以至于每个人都关心别人的JJ和MM胜过关心自己身边的人。

这种八卦精神,互联网精神,信息传播互动时代,加上虚伪的政治正确,营造了一个强大的『场』。这其实是很可怕的。

你想想看,只是一个普通人,有点儿外遇,有一天老婆忽然不见了,家里家具又有点儿乱的痕迹,很自然的就报警了。然后.......

反正邻居点蜡绝对不是你曾经想过可能发生的事。然后,你的一切隐私都曝光了。你忽然之间变成一个全国著名的负心汉。

这事儿的可怕之处是你并不是个娱乐人物,忽然就变成了全民的娱乐。
而这事儿随时会在任何人身上发生。你觉得你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可你根本不明白外人对你是什么评价,你觉得是小事儿,私事儿,大家可不这么认为。

如果说这是个恐怖片,这才是最恐怖的。

而人民群众为啥会变成事儿B呢?还是人民群众本来就是事儿B?
答案是:事儿B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本来人畜无害。茶余饭后,碟大盘小随便聊两句。但有了大众传媒后,一切都不同了,大众传媒开始竞争后完全是另一回事儿了。大家推波助澜,互相诱导终于变成今天这个模样。

大概十年前,我看六十分访谈时有一个大家(记不得是谁了)说,我家里没电视,知识分子是不看电视的。我当时很震惊----我也是知识分子啊,怎么我那么喜欢看电视呢,还对吴宗宪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这种爱的发狂。

现在我已经不看电视了,不是强迫自己做个合格的知识分子,而是完全没兴趣看。时至今日,我终于理解那个老头那句话:知识分子是不需要看电视的。

所以,这部电影根本就不是黑婚姻生活,也不是黑什么中产精英的虚伪,它黑的其实是庸众和大众传播媒体。和《革命之路》,《美国美人》真不是一回事儿。

这俩人也算婚姻生活么?他们切土豆么?带孩子么?洗碗抹桌子么?有没有日夜相对,有没有激情消退的证据?(俩人才结婚五年!学人家谈什么婚姻!)这不是导演的重点。此处请参考以上两部电影如何不露声色的宣告爱情在婚姻里的死亡。

而这部电影里这夫妻俩,一开始就是奇葩,和婚姻无关。尤其是Amy,说她神经病都是合理的。在那样的环境长大,有那么一对儿虚伪透顶的爸妈。(演戏演到自己都入了戏),和她比起来,她老公至多是个麻甩佬,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用成龙的话说『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的男人而已。

眼睛雪亮的是那个律师。他接过太多这样的案子,深谙其中之道,并且运用的如鱼得水。在这个时代,谁能操控庸众,谁就能赚到钱,竞选到总统议员,甚至可以为所欲为---这是个比任何时代都看脸的时代。只要演技好,公关好,坏事儿可以变好事儿(出书,拍戏,卖故事版权...)

看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明白为什么不要看电视,因为看电视会拉低智商。真的。
另:对于那些说这部电影道出婚姻本质的无病呻吟派,我想说,你那点儿婚姻和这部电影比,真的还差的很远,就算离婚也绝对没有『中产的虚伪』这么高级。房产证不写女方名字这事儿绝对不是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个层次的危机,顶多算个被骗钱骗色的失败生意。

最后回到标题,为啥大众有那么多时间关注别人的JJ戳哪儿了?因为太闲了。真的,像乔帮主说的,如果你知道人生还剩下一天,你会用来看电视,看八卦新闻么?虽然你每天看上去忙忙碌碌,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只要你还有时间看电视,看八卦新闻,说明还是比较闲。还没有变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Over。


 5 ) Creepy phycho bitch met the twisted society——首发抢个先

太困了随便说几句吧。
纽约电影节开场电影,人生也算赶了一次全球第一。

内容可以总结为creepy phycho bitch met the twisted society.... 两个半小时的片子,大概从半个小时之后就开始进入高潮,然后每一次在你觉着高潮将尽的时候就会情节斗转冲向下一个高潮,你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结尾,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暗射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到最后已经分不清谁最变态以及到底是谁的问题了,变态到看全片的时候心里一直在重复“Holy shit...."...活在自己世界里无drama不欢的女主角,活在支配里实际上也确实处于道德劣势的男主,活在对女神的YY里终于得到的时候却是被利用甚至被一刀封喉的男配……甚至所有配角,所有不知情的旁人,所有涉及到的亲属和外遇……每一个人物都是彻底的悲剧,是生活的祭品。

剧本和导演的功力还是很到位的,两个半小时略长但也没有失去耐性。镜头干净利落,我觉得剪辑最有趣的地方是片子里几次出现了恐怖电影中常见的暗示镜头,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发生,白白揪心半天,而真正最直接的血腥镜头,却出现在压根没有铺垫和心理准备的一瞬间,精准给力。

男女主演技都一流,男主角够崩溃女主角够变态,一颦一笑都恰好到位。还有今年在美剧、电影、百老汇和托尼奖四大阵营红到紫熟的NPH,出镜不多而惊(can)艳(lie),痛快淋漓地死在高潮里也算“死得其所”了= =

跟之前的片子比起来,这一部没有那么贯穿始终的暴力感,也没有那么赤裸裸的直接的冷色调阴郁,反而逻辑更好一点(虽然有些点似乎不是完美无瑕),故事性也更强。但是沉重感一点也不输于任何一部,是更生活化的悲痛和消极,让每一处变态都有理有据,每一个Go crazy都合情合理,温存和仇恨相爱相杀,演员无奈观众更无奈。很多似乎戏剧化的夸张和疯狂其实只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桥段放大到极致的效果,边看边后背发凉,虐你毫不犹豫。

 6 ) 病蔷薇

《消失的爱人》是一部很酷的电影,不仅仅因为AMY如魔女嘉莉一般浑身鲜血,以胜利者的姿态浴火重生,完成了又一次新的假人格塑造;比这更奇妙的是,AMY这个角色激发出了观众心中的恶。我必须得承认,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在心中为这个心理扭曲的碧池摇旗呐喊。直到她最后一次给自己的丈夫下了套,余生都要捆绑在一起,并告诉他:即使相互折磨,相互伤害,但那就是婚姻啊。此时此刻,屏幕前的绝望主妇们,心中的恶已经满得快要溢出来了。负能量在结尾字幕浮现处释放。

还是萨拉沃特斯说得好:男人的变质顶多是从天堂到凡间的程度,女人的恶是直接从天堂到地狱,这无疑还是男女大脑构造不同的问题。懒惰消极的丈夫值得被惩罚,但即使被作弄至死,他仍然是不会试图也没有能力去理解心思纤细,敏感到变态程度的妻子的心。AMY渴望的婚姻是每天有花样有游戏,NICK的婚姻是吃喝拉撒,尽可能去应付妻子的期望。

年中时有部日本电影叫《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消失的爱人》在各种话题和解谜套路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媒体舆论不遗余力的过度介入渲染,见风使舵;对普通大众孱弱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嘲讽;以及窥探人类皮囊之下深深的恶意,情感关系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看不见摸不着却微妙存在的敌意。所以这起自导自演的案子还可以有一个别名叫《白雪公主被杀事件》。


电影还未过半的时候,AMY伪造案发现场嫁祸丈夫,自己却逍遥法外的真相已经告知观众。如果说前半段是连TVB的刑侦剧都能拍得出来的水平,那后半段以AMY视角展开的失踪之旅才是故事的真正开始。这也导致整部电影的意图不是在跟你讨论家庭伦理或者唏嘘七年之痒,虽然通过人物的台词道出了不少夫妻相处中残酷与虚伪的一面。但故事的核心也就是题眼只有标题人物——GONE GIRL,也就是AMY。整部电影就是一篇心理扭曲少女的精神病理解剖书。

报复,落难,杀人,复活,华丽回归,常春藤盟校出身的聪明姑娘在一系列高智商无底线,害人又害己的犯罪手段,没有太过烧脑的地方,真正有趣的是她本身:被父母榨取剽窃童年,嫉妒着父母虚构出的那个童书中的同名女孩。电影开场时的童书推介酒会上,NICK看着一张张漫画板,把画里的完美女孩amazing Amy与自己的爱人混淆在了一起。

你什么时候养过小狗?
那是“她”的小狗,这能使她深入读者的心。我小时候就被淘汰出了田径队,但是“她”是个运动健将一直练到了大学。

作为童书的原型人物,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今天我们为书中的AMY举行了一个虚拟的婚礼,您本人是否也真的结婚了呢?
欧,“她”始终在生活上领先我一步。

即便是在女儿失踪后的第一次新闻招待会上,父母双亲依旧是端着童书作者的架子,做着体面又不乏煽情的演讲:
神奇的AMY伴随着数以万计的美国孩子一起成长,我们需要大家的帮助,帮助我们找到她。
在父母心中,女儿的第一属性首先是她的社会角色:聪慧完美的卡通书主角AMY。显而易见,这顶帽子扣在AMY头上并不舒服。在结婚五周年纪念的寻宝游戏中,她留下这么一条线索:想象一下我是个坏女孩,我早该得到惩罚。


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AMY的控制欲越发强大,她使他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机敏,激励他提升到与她相当的层次,她锻造了自己梦想中的男人;并且有这个自信,她的男人这辈子最棒的时候,正是努力成为她希望样子的时候。她卸掉精致的妆容,舍弃柔顺发亮的金发,撕掉皮囊成为一个凸着肚腩的平庸中年妇女,有一刹那AMY是真的想割舍这段令她丧失尊严与金钱的婚姻,顺便割舍那个通情达理,温婉贤淑的自己。如果就那样结束生命电影就没那么精彩了,了不起的毒妇最终还是选择苟延残喘地选择活了下来,那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她容不得自己在大功告成之前居然阴沟里翻船,就像她最后被丈夫抵在墙上时说的:我不会半途而废,我就是这样的贱人。她必须要赢。

AMY任性得就像是一个从未长大过的小孩。恐怕从父母把对她的爱分摊给另一个虚拟AMY的时候起,她的内心就没长大过。做出来的事情很恐怖,但她就像小女孩在撒娇一样求关注,以一种恐怖的形式在撒娇。日本人管这叫黑化病娇。撒娇的女人最好命,撒娇的女人最危险。

她是最好的女孩,也是最坏的女孩。她精心地为每一次结婚纪念准备寻宝游戏,纸婚的时候送了丈夫笔记本,让他继续写作事业;花朵婚的时候带丈夫到后庭去看野花。她淘气起来也可以从“被强奸”段位毕业,直达“杀人犯”的里程碑。在她的自供中,我们知道她在案发的早上争分夺秒地制造假血泊,写假日记:一开始的确是真实的,但后来呢?我就可以随便杜撰了。所以镜头里回忆部分的争执推搡,到底有几分是真实的我们也不得而知。或许NICK并没有那么粗鲁,他唯一的糟糕或许仅仅像他在女警官面前面前表现得那样:不清楚妻子的血型,不知道她到底有没有朋友。这些懒散的微小表现是足够一个女人内心死上几回的。

我倒不认为AMY杀了可怜的痴情贵公子DESI,回到NICK身边完全是因为信了他的电视表白,念及往日情怀。另一部分的AMY习惯性地爱享用游戏欲与破坏欲,当DESI身披拯救者光环把AMY带到湖边别墅,并演示牢不可破的监控装置时,就注定了悲剧。AMY的一惊一乍,并非因为她的柔弱恐惧,而是这个游戏根本不是她想玩儿的,被他人置于控制之下显然是她的逆鳞;一旦陷入被动,空虚中,就企图要让自己闪闪发亮。DESI这个可怜得替死鬼太平庸,根本无法企及敏感霸道,内心扭曲的AMY的游戏领域。

AMY惊人的狡猾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灵魂:自卑又傲慢、霸道又隐忍、自弃还复坚强、冷血又饱含深情。这是一个精彩迷人的角色,我爱那个金发碧眼说话拿腔拿调的cool girl,也爱那个浑身鲜血的crazy gril,她从来都不是gone girl,她的走是为了回来。看完电影之后脑子里还满是AMY侧躺在床上似笑非笑的脸。女演员罗莎曼德·派克贡献了我观影史上见过最血腥震撼的表演,值得赢下一尊金球奖。而男主角本阿弗莱克的表现相形见绌,不过这正符合他的角色:善良平凡,没有大坏特坏,却是个绝对的弱者。

 短评

爱人不见了,千夫所指。爱人回来了,万丈深渊;婚姻是一袭华美的袍,这是面子。爬满了虱子,这是里子。

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一对和谐的夫妇坐在沙发上尴尬地看完了这片。。。

13分钟前
  • 朱老板
  • 力荐

芬奇的导演值得五星:干净、冷峻、爽利、紧凑而又松弛有度,高潮一幕的配乐甚为精彩,视觉冲击力十足。情节编排上出人意料,有较为明显的社会讽刺,唯一不足在于对Amy的性格解释缺乏,过分聪明的同时也相当愚蠢,而这一切却都理所当然。

1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讲了一个天蝎腹黑绿茶婊的故事!

19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推荐

年度最佳date movie💄

21分钟前
  • 推荐

“我爱过你,可后来我们做的一切就只有互相怨恨、互相控制,带给我们的只有痛苦…这就是婚姻” 大卫·芬奇近几年最具观赏性的惊悚悬疑片,水准直抵《七宗罪》,观感介于《危情十日》《登堂入室》之间,手脚发麻,牛逼到停不下来,2014年度十佳。“当两个人相爱,但无法幸福,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2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唯一令我不解的是,聪明绝顶的女主为什么不好好跟长得像马云的富二代在一块儿,而要回到那呆傻的丈夫身边呢?就因为看了会儿电视?

27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很讽刺啊,高帅富输在大电视上,因为丈夫的深情表演被高分别率的宽屏大电视放大了,如果妻子看的是旅馆里飘着雪花的小电视的渣画质,八成是不会被忽悠的。所以这片子说得就是媒体,尤其是装备精良的媒体有多么可怕,正是为了对抗扭曲现实的媒体,才有的广电总局吧 #工业改变一切#

31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FFF团大作,四星半,好一对天”作”之合,结局没有改动,剪辑依旧犀利干净,本阿弗莱克真的很贴男主的人设,笑起来又creepy又喜感,面瘫一点不浪费,还贡献了本片90%笑点,其实这是荒诞喜剧我会说,女主SJB起来睫毛都会颤抖,太SJB了,男女主简直天造地设配一脸HE,哈哈哈单身狗笑着出影院最佳选择

36分钟前
  • DEPARTURES
  • 力荐

以为结局会改,但只是比小说延续了一些情节,但本质上还是那种生活。全片越看越浑身发冷,女主角的表现确实是奔着小金人去的,但若不是为了冲击奥斯卡,这片本该是情人节的最佳献礼。

39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哈内克似的割喉真是万能药... 大卫芬奇要多恨现代媒体。美国社会结构就是少数精英控制了洗脑话语权,而大部分人则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维护着虚幻的道德...

43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主角的有力竞争者,当然这也绝对是一部芬奇风格的佳作。这是一个从头到尾都猜不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节的故事,叙事视角转换,真相谎言交织,边看只能边感概中国再过一百年也写不出这水平,回来一查原著小说曾经连续八周位居纽约时报精装小说畅销排行榜第一名。【MCL JP】

45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酷到不需要朋友。一个狗咬狗的故事,没有人是无辜的。喜欢男主问为什么我们要毁掉对方互相伤害的时候女主面无表情的答因为这就是婚姻。结局啊结局,我原本以为两个人中终究会有一个杀掉另一个,没想到是一个更加恐怖的结局。

47分钟前
  • 我不是盆栽啊
  • 还行

后半段我一直期待有更惊喜的东西,可惜没有。

52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最近看了太多不温不火的文艺片 芬奇叔一出手直接被震得回不到现实世界 原作者执笔很棒 跳切这么多叙事一点都不乱! 女主是一朵最高等级的白莲花! 人美心狠手辣 专注高层次人格扭曲数十年! 自打中段揭露是自导自演以后 我胃部搅动和后脑发麻的感觉就没停过啊! 层层转折后的结局那真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55分钟前
  • kidpt
  • 力荐

人渣大战

59分钟前
  • RKO
  • 力荐

I love David Fincher! P.S.: 开始前,旁边坐在一群couples中的单身小哥无聊郁闷地喝咖啡;结束后,他幸灾乐祸地跟我说,Now every couple feels no good...

1小时前
  • Wilkins
  • 力荐

相信我...其实,这就是马伊琍和文章的故事...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男:我们互相折磨,互相控制,这样有什么意义呢?女:这就是婚姻。

1小时前
  • ToTheMoon1900
  • 力荐

这片无敌了。故事太尼玛牛了。人物状态看得我蛋都疼了。芬奇就是我的神!

1小时前
  • 云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