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战士

剧情片芬兰2017

主演:伊诺·阿霍,约翰内斯·霍洛佩宁,尤西·瓦塔宁,阿库·哈里米,Hannes,Suominen

导演:阿库·卢希米斯

 剧照

无名战士 剧照 NO.1无名战士 剧照 NO.2无名战士 剧照 NO.3无名战士 剧照 NO.4无名战士 剧照 NO.5无名战士 剧照 NO.6无名战士 剧照 NO.13无名战士 剧照 NO.14无名战士 剧照 NO.15无名战士 剧照 NO.16无名战士 剧照 NO.17无名战士 剧照 NO.18无名战士 剧照 NO.19无名战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9 20:06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1954年同名畅销小说《无名战士》,讲述了一队芬兰士兵在苏芬战争中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战争中没有英雄,只有无名小卒

要看明白《无名战士》,首先要稍稍了解一些前苏联和芬兰之间历史纠葛。 历史上,芬兰本是瑞典这个北欧一霸的领土。后瑞典在北方战争中被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打败,被迫割让芬兰地区给俄罗斯。俄罗斯在芬兰地区成立芬兰大公国,由沙皇自领大公爵位,实行沙皇统治下的半地方自治。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沙皇俄国土崩瓦解,芬兰趁机独立。此后二十年间,苏芬两国关于国境划分一直有很大的争议。 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卡累利阿地峡的归属。 卡累利阿地峡是位于俄罗斯拉多加湖和芬兰湾之间的一条狭长路上通道,南部即为前苏联的列宁格勒、旧沙皇俄国和现在俄罗斯联邦的圣彼得堡,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1917年芬兰独立时,将此地峡的大部分收入囊中,其边境与列宁格勒近在咫尺,对这座前苏联第二大城市乃至苏联西北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扩大战略纵深,前苏联自20年代起便与芬兰进行谈判,想让芬兰割让四十公里宽度的土地及数座岛屿,但都被芬兰拒绝了。 进入30年代后期,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以及芬兰与德国的关系愈加亲密,前苏联得到卡累利阿地峡的欲望愈发强烈,最终在1939年发动冬季战争,企图夺取地峡甚至占领整个芬兰。 但在这场战争中芬兰军队表现出了极其强悍地战斗力,不仅没有让苏军灭亡芬兰,还给苏军造成了大量伤亡。据说,希特勒正是看到苏军在冬季战争中的惨状,才最终制订了企图消灭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但现代战争和古代战争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战争拼的是整体国力,奇谋智断只能胜一时不能胜一世。芬兰虽然给苏联造成了大量伤亡,但也被逼得坐上了谈判桌,于1940年3月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将卡累利阿地峡及其周边领土割让给苏联。 遭此大辱,芬兰自然要雪恨。于是芬兰与纳粹德国一拍即合,于1941年配合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发动对苏战争,史称“继续战争”。芬兰政府的目的,是夺回卡累利阿地峡,并扩张领土,建立大芬兰国。 战争一开始挺顺利,趁着前苏联军队忙于应付纳粹的进攻时,芬兰军队迅速收服失地,并占领了不少苏联领土。 但芬军的攻势很快就被挡住了,双方进入相峙阶段。苏芬之间仿佛回到了一战时代,打起了堑壕战。 到了1944年夏季,苏军已经彻底确立了对德战争中的优势,可以腾出手来收拾芬兰。 短短一个多月,苏军就完成了反击,将芬军赶回1940年两国确立的国境后。此后不久,芬兰对苏媾和,不仅再次承认1940年的《莫斯科和平协定》有效,而且割让了更多领土给苏联。 从战争结果来看,芬兰在整个继续战争期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没能报仇雪恨,还搭进去不少的人命,损失了大片领土。 大约是这场战争过于惨烈的缘故,战后的芬兰成为了中立国,当起了冷战时期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了解了上面这段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无名战士》这部电影的主题与爱国激情没有丝毫关系,它的真正主题只有一个——反战。 无论政客们如何口灿莲花,真正在战场上流血牺牲都不会他们,而是那些在泥水里打滚、迎着子弹冲锋的士兵。因而,要不要战争,真正具有发言权的应是身处战争第一线的士兵。 电影将镜头锁定在芬军一个基层连队身上,通过他们展现士兵们对战争的真实看法。 战争初起之时,士兵们或许还怀着些许夺回故地的激情。他们越过1940年确定的新边境,朝着1939年冬季战争爆发前的“旧边境”进军。 在他们看来,只要夺回在之前战争中丢失的土地,战争就该结束了。所以他们一路上都在说:“等到了XXX,我就回家。” 但他们从未想过,芬兰可以拥有挑起战争的主动权,却未必有权结束战争。 这一场战争出乎意料地漫长,士兵在日复一日地流血牺牲中,爱国激情越发麻木,归家的愿望却越发强烈。 伊诺·阿霍所扮演的老兵经历过冬季战争,对于战争的真相看得尤为透彻。战争就是杀戮,其他一切所谓的崇高名义全都是虚无。他无视军队的纪律、长官的命令,只想在战场上好好地活下去,带着朋友活着回家。 其他年轻士兵一开始并不明白这一点,但战争让他们慢慢理解了这一道理。 所以,到了战争末期,他们为了回家,可以违背长官命令,放弃不可能坚守的阵地,丢掉累赘的机枪,拼命往“旧边境”撤退。 此时的“旧边境”,不再是1939年冬季战争前的“旧边境”,而是1940年《莫斯科和平协定》确定的“新边境”。新与旧的转换,表明了士兵们对战争的理解与态度的变化。他们厌战,他们想回家,他们不像打仗,只想和平地过自己的日子。 对于士兵来说,在战争中他们什么都没得到,只是平白付出性命。 哪怕是老兵那样技战术极其高超的战士,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随意的一颗子弹,就能让他丢掉性命,默默地死在不知名的野地。 而最讽刺的是,战争失利,当初鼓动战争,命令他们上战场的政客又摇身一变,成了和平的倡导者。当初的仇敌,变成了“伟大的东方邻居”。 在战争中,他们只是一群无名小卒。他们的死,毫无价值。

 2 ) 《无名战士》

它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无名战士》,电影是典型的战争片,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战场就是一个绞肉机,埋葬了许许多多年轻的生命,偏偏这些生命对于那些上位者来说就只是一个数字,何其悲哀。对于政治家来说,战争只是他们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士兵,就是工具。事实上,任何一个政权都是如此,战士保家卫国,值得每一个人尊敬。

 3 ) 客观,细腻,不同角度的战争观

这部电影从平民、士兵的角度出发,感受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

电影大都是阴暗的冷色调场景,这种阴暗即烘托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出导演的克制。只有表现家的地方才是暖色调的场景,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吧!

电影中展现了几种不同生活状况的人因战争而改变生活轨迹。年轻恋人因战争分离;在战争中爱上敌国女子;因战争暂离妻儿的老兵;抽空结婚的军官最后战死等等,战争没给他们带来一丁点好的,所有的人都在受难。

 4 ) 喜欢药量充足、没有火光的爆炸

稍微吹一下这部片子。 价值观上,标准北欧风,老虚无主义了,合我胃口。 镜头上,战场上战场外,冷暖对比还整挺好。 战斗场面上,战术动作到位,战场描写给力。爆炸用药量足,不加汽油表现火光。胜利、停滞、溃败都得到真实展现。这些难能可贵的真实刻画,是我推荐这部影片的最重要理由。 战场以外,对人性的讨论和描摹都入木三分。男人们在战场上是无名战士,在战场外,是父亲、丈夫、儿子、兄弟,是普通的工人、农民。他们在战场上胜利、溃退、坚守、成长、受伤、阵亡,每一个战士对这场战争都无足轻重,但对于他们的家庭,他们就是天。除了男人,女人、孩童,也都被裹挟在战争的泥石流中,浩浩荡荡,向历史的下游奔去,挣扎无力且无用。 剧情确实属于流水账,从头到尾的历史片叙事,平淡如水,但合我胃口。 欧洲左派,骂它偏袒纳粹,宣扬民族主义,但就冲溃散的士兵看着上校被T-34/85碾碎这一个片段来说,芬兰人毕竟还是芬兰人。 (这片里还讨论共产主义和人类起源呢,当今左派讨论吗?都开始放弃工人运动了,也有脸骂1940年代的民族主义?) 这部芬兰建国纪念片已经是第三次被翻拍了,这次翻拍效果拔群。 就是苏联没了,毛子看着当年的卫星国拍反苏片也只能干瞪眼。

 5 ) 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得灵魂颤抖

1941年6月25日,苏联空军突然空袭了芬兰18个城市的机场,压抑三年的芬兰正式向苏联宣战,继续战争爆发!

1941年8月31日,芬兰部队抵达维堡,宣布收复1939年失去的全部领土。

1941年10月21日,攻占苏联城市彼得罗扎沃茨克市。

1944年6月9日,苏联开始在卡累利阿反攻,第二天就攻破芬兰防线。

1944年7月,芬兰军队退回到冬季战争结束时的战线,苏联停止进攻芬兰。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苏芬之间的战争却鲜有人知。

可偏偏有这样一个故事,它完整讲述了苏芬“继续战争”的全过程,并且被三次翻拍成了电影,它的名字叫《无名战士》

在1940年苏芬冬季战争后,芬兰失去了卡累利阿地区,其中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部分萨拉区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对此,芬兰始终耿耿于怀,在森林中训练新兵等待时机收回领土。直到1941年6月德国闪击苏联,芬兰看到了收复国土的机会,毫不犹豫向苏联发起了进攻。

从历史角度来看,冬季战争里赢得国际声望的芬兰完全可以将本片拍成一部“犯我国土、虽远必诛”的热血战争片。可偏偏长达3小时的《无名战士》被拍得极为克制和冷静,这种“冷静”让人感觉太过平淡、甚至是无聊。

为了将这种“冷静”氛围营造出来,全片的色调几乎以灰暗的冷色调为主。这倒将也挺符合芬兰这个北欧国家的性格,另一方面灰暗的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战争的阴暗面。

不仅如此,客观而真实的镜头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悲壮而残酷的战争岁月里。

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犹如在眼前,

被炸瞎双眼后飙溅的鲜血、痛彻心扉的叫声,

从尸体上搜刮而来的面包拿来就直接咬一口,

即便是被运回的伤员也难逃敌方的埋伏而惨遭杀害。

作为一部描绘战争众生相的电影,《无名战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可每一个人物恰恰都是主角。

初入战场胆小怯弱的指挥官,在打了几场胜仗后意气风发;跟着战争一起成长的新兵从毫不留情地枪杀俘虏,到学会怜悯、主动把枪放到伤员的身旁,让其解脱痛苦。还有初入伍的新兵蛋子,因为没经验会抬头过高而被爆头身亡。

这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个身经百战的老兵了。

这个参加过冬季战争的老兵再次入伍,经常对于上级的命令不屑一顾,不爽时更是直接破口大骂、毫不留情。

但他对战友又十分照顾,不仅细心教导刚转来的新兵如何巡逻,还冒着枪林弹雨将受伤的战友背过河。

别看人家整天一副老油条的样子,打起仗来可丝毫都不含糊。不仅握枪姿势极为实用,连清战壕的战术都十分精准高效。

明明有着一身好本事,可以在战争里建立丰功伟绩的他,却一脸不在乎:

你想成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种事,只有需要时才前进,否则就趴着,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他真正在乎的是,在家中的三个儿女和即将生产的妻子。

当他终于有假期回家照顾妻儿时,还不忘一起收割家中田地里的黑麦,而这一幕是全片少有的暖色调的温馨画面。

没有真正意义主角的《无名战士》,反倒每一个人物身上独有的特点给刻画了出来。即使看完电影的我们仍旧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各自鲜明的性格却能够被人深深地记在脑海里。

这种看似是“弱化”单一角色的讲述方式,其实是用一种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普通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奈、悲伤,还有失去亲人、失去生活的迷茫。

这种影响其实是我们在超级英雄电影里看不到的,因为那些战斗力爆棚、能够死而复生的超级英雄更多时候考虑的不是面包,而是如何打败敌人。

或许我们在看这些超级英雄电影时会感觉热血沸腾、兴奋不已,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够行侠仗义、锄强扶弱,但是他们却不会告诉我们做一名光鲜的英雄背后所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即便芬兰在这场战争里占据着声誉优势,但是在《无名战士》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苏联方面大规模的军队,只有偶尔零星的几个苏联小兵还提醒着我们这是一场国家之间的战争。

这种刻意不渲染敌方形象的做法,与去年诺兰的《敦刻尔克》颇为相似,这样做的本意是想要让观众去反思战争所来的影响,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而非去建立敌对情绪。

在这场战争之后芬兰选择了维持中立外交政策,即便在东西冷战时期也维持中立。这样的深远影响足以见得战争带给芬兰人民的伤痕有多么的深。

那个老兵曾一语道出了这个伤疤: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可怕的,是谁发动的已经不重要了,所有经历的人都会受难。

当老兵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中,妻子飞扑入怀、女儿眼神里的开心,我们才会明白,家是最值得去守护的东西。

文/冷子墨

 6 ) 无名战士,这个片子挺好的,应该叫(老兵不死)

你想做英雄,我不在乎,

我该趴着时趴着,该前进时前进,

我们来这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这部电影很真实,激发了普通人于对战争的真实理解,譬如说,我是谁,我们去参军打仗,为了谁?我参军目的是,夺回被侵占的农场庄园,我在军队上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带好新人保护好自己,该出击就出击,该卧倒就卧倒,其他时候,干嘛要去听从一些领导盲目的瞎指挥去送命呢,什么狗屁的纪律,我只要在部队上,把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该休假的时候,就休假回家,陪老婆割黑麦,妻女享天伦之乐。战争结束又回到家,妻女相拥也是一个男人的最大满足

 短评

从续战到停战。一樣是抗蘇,拍的比波蘭片好多了。

9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伟大的战争片一般都是反战的影片。角度草根又细腻,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13分钟前
  • 马匪
  • 力荐

叙事零零落落有一搭没一搭,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缺乏焦点,但摄影处理得很好,视觉上还是很有感染力。一星半友情入一下

18分钟前
  • 东遇西
  • 较差

三个小时的电影加三个小时的百度百科才了解以前从来不知道的“冬季战争”和之后的这场“继续战争”。也正是芬兰在二战时期的奇妙地位,注定了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影片很客观的将这场战争流水账一样的表现出来,影片也很北欧风,画面阴暗,节奏缓慢,对战争处理的异常的冷静。脸盲症发作,到了中期才分清了几个主要角色,然而印象最深的也只有那个能征善战的老兵。虽然没有什么很热血的战争场面,但是战争的残酷和无奈还是表现的十分到位。三星影片在了解历史背景后喜提四星!

22分钟前
  • 八爪
  • 推荐

不得不说,欧洲人的战争片拍得比美国人明白多了。思维的复杂化是需要时间和历史积累的。你想做英雄,我不在乎,我该趴着时趴着,该前进时前进,我们来这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25分钟前
  • 纯Jun
  • 推荐

刚在电影院看完,三个小时,全程没听懂,但不影响理解剧情。很好的战争片,纪念芬兰独立一百周年。

28分钟前
  • Vohn
  • 力荐

看多了苏联战争片,从德国小弟芬兰的视角来看看那些莫名其妙的战争吧~ 也是真实人物事件改编,但是一人灭掉50人的偷袭队,这个就更传奇了~从几个小人物的故事来表达更强烈的反战主题,打完苏联打德国,这种夹心饼干式的战争真的是无可奈何~ 打到失去信念,最后就只剩活下来的愿望了~

31分钟前
  • Quester
  • 推荐

苏芬战争。

32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只有死亡才是从战争中解脱的唯一出路。进攻时的牺牲,没有悲伤,撤退时的牺牲,更显悲壮。越到后来,每一次阵亡都深受触动,每一个年轻的生命,每一双闭不上的眼睛。

36分钟前
  • alan3396815
  • 推荐

满分!三小时的片长让很多人觉得剧情平淡,少了荷尔蒙和刺激的大场面,但只有这样的战争电影体现的才是真正的战争!没有主角,没有热血,没有酷炫特效,战争有的只是磨人的煎熬和绝望,漫长的等待和活下去的希望。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

38分钟前
  • All about you
  • 力荐

什么保家卫国,什么正义不义,最后死的还不是普通小兵!芬兰群像战争片.

40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我来这里不是为了你,我有妻子和孩子。

41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推荐

一部没有观影经验的战争片。芬兰军队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只要一开战,苏军一压过来,还没真正开打,芬兰士兵就开始拔腿就撤,从头到尾都是,军官一边喊别跑,冲啊,士兵一边跑得飞快——真的是不想打仗啊。

46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准备去补55版和85版的电影

51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芬兰人真心认为不该打这场仗,所以才会把这个题材翻拍三次。参加冬季和后续战争的老兵显然是个象征,最后回归家乡,也是一代芬兰男子的完成或永远未完成的心结所在。芬兰这场战争才真正配得上叫卫国战争。

52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芬兰,人性啊。

56分钟前
  • 神哥
  • 推荐

没有经过党指挥的军队,果然政治觉悟不行,像片里面这几个兵油子,在苏维埃枪毙一百回了,所以呢,党必须指挥枪,然后人民才会听X的

1小时前
  • 豆友1174140
  • 推荐

这是一场关系上错综复杂的战争,芬兰最终站在了战败方。小国的利益永远只是大国争斗的殉葬品,至于陪着走进坟墓的人,包括贵族和平民、丈夫和父亲、新郎和处男、老兵和菜鸟。看得出导演仇视俄国人,但不知道一个老鸟干死这么老多毛子是否有这么一出,想来很是夸张……

1小时前
  • 半逗
  • 推荐

不设严格意义上的主角,以老兵Rokka和四个战火里成长的汉子,为贯穿整片的核心人物,再次重现一场惨烈二战史里不太引起关注的苏芬战争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为冬季战争)。摈弃华丽的电脑动画,回归质朴,真实到如临其境。同时还是一本战场教科书和博物馆,同类影片还有《苏芬战争》和《血战1944》。

1小时前
  • 老珂
  • 推荐

人如蝼蚁啊。

1小时前
  • 听霜书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