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家族

剧情片日本2013

主演:桥爪功,吉行和子,西村雅彦,夏川结衣,中岛朋子,林家正藏,妻夫木聪,苍井优,小林稔侍,风吹淳,茅岛成美,柴田龙一郎,丸山步梦,荒川知佳

导演:山田洋次

 剧照

东京家族 剧照 NO.1东京家族 剧照 NO.2东京家族 剧照 NO.3东京家族 剧照 NO.4东京家族 剧照 NO.5东京家族 剧照 NO.6东京家族 剧照 NO.13东京家族 剧照 NO.14东京家族 剧照 NO.15东京家族 剧照 NO.16东京家族 剧照 NO.17东京家族 剧照 NO.18东京家族 剧照 NO.19东京家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5

详细剧情

  2012年的一天,年届七旬的平山周吉(桥爪功 饰)和老伴富子(吉行和子 饰)结伴来到东京。这片繁华匆忙的土地上,生活着他们三个子女,在郊外开办诊所的长子幸一(西村雅彦 饰),与丈夫库造(林家正藏 饰)共同经营美发店的女儿滋子(中岛朋子 饰)以及担任歌舞伎美工的次子昌次(妻夫木聪 饰)。一家人久未团聚,自然心间充满喜悦。只是子女长大成人,荷担家业,从早到晚为了生计奔波劳碌,根本无暇带着父母游览东京。老两口先后在孩子们的家中小住,深深感受到他们的艰辛,而昌次对未来的茫然似乎也让平山夫妇多了一份担心。也许一切都会好起来,总要有放开手的时刻。  短短几日盘桓,为人父母的心中涌起万千情感,却来不及一一道出……

 长篇影评

 1 ) 《东京家族》拍出亲情怪现状:受宠的孩子最不孝

82岁的山田洋次,翻拍《东京物语》,借小津的壳,下自己的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东京家族》。

豆瓣评分8.8,足以看出国内观众对它的认可。

《东京家族》依旧流淌着《东京物语》的血液,用娓娓道来的基调,拍出了东方式的亲情。

这份亲情很动人,也很尴尬。

一对老夫妻,去东京看望儿女,探亲之旅,却成生离死别。

小津和山田洋次都在指出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父母的爱与子女的爱,从来不对等。

两位老人去东京后,三位子女的反应各有不同,反应可见亲疏。本文将着重从三位子女与父母的亲疏关系来讨论东方式亲情的现状与尴尬。

先说大女儿。

如果评选不孝儿女,大女儿绝对能力拔头筹。

她对父母的爱,多半靠嘴,很少行动。这样说并非在无视她请父母住豪华宾馆的举动。

要评价大女儿是不是孝顺,就要客观评价,她请父母住豪华宾馆靠不靠谱(和大哥共同出钱)。

我认为不靠谱。

老年人来东京的最大目的是要见子女,参与他们的生活。对两位老人来说,住豪华宾馆和参加豪华团旅行没有区别。

老人只住了一夜,就是对豪华宾馆的否定。

大女儿可能穷疯了,才会把住豪华宾馆当作对父母的孝心。她自始至终缺少一种善解人意的能力,不懂得从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

细看《东京家族》,你会发现大女儿的槽点体质,没做一件能让人满意的事情。

父母来东京,她让小儿子迎接。她明知道对方做事不靠谱,小儿子搞错地方没有接到老人,也在于大女儿安排不周。

最后父母只好打的(在东京打的很贵),大女儿没有检讨自己筹划不利,一味埋怨小儿子。

母亲死后,她就当众提出要母亲留下的大岛锦绸和高级碎花麻布。

小儿子吐槽大女儿在葬礼刚刚结束后就要分遗物。她说这是为了缅怀母亲。

最可悲的是,大女儿是老夫妻最宠爱的孩子。多年的宠爱,让她成为自私自利的大人。

父母的付出,儿女的报答,永远是不对等的。大女儿对父母的冷淡,也让老夫妻寒了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说完大女儿,再说大儿子。

大儿子是医生,收入不错,算得上体面人。

他的经济基础比大女儿要好很多。当老夫妻第一天来东京时,全家人吃价格不菲的寿喜锅。

有大女儿的衬托,大儿子的孝子光环会明亮一些。他会主动提出带父母去游玩,也会提出请丧偶的父亲和他们住在一起。

事实上,大儿子对父母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孝心,不如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义务。

影片开头有细节,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就让他取消陪伴父母游玩的计划。

我对大儿子的孝心持质疑态度,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因为病人的出现,大儿子就取消陪伴父母的计划。这说明在他的价值观中,陪伴父母不如给人看病重要。

我不是说大儿子必须要忽略高烧病人见死不救,而是想说面对病人,他可以通过网络和本地医生沟通,协助帮忙。

她的妻子提出要带老人游玩儿,他以诊所离不开人回绝了。

其二,即便没有病人,他陪伴父母也是一种敷衍。

因为按照原计划,他的出行地点更像是带娃放风,而不是陪父母游览东京。

从这里也能看出大儿子的双重身份,他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儿子的父亲。残酷的是,双重身份注定大儿子无法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回馈父母。

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个人生活。

大儿子再一次因为大女儿的冷漠无语,散发出孝子的光芒。

他主动提出父亲和他们一起生活,也是一种办法。

一种办法可以看出大儿子的态度,我能这样履行赡养父亲的义务,但这并不是你唯一的生活方式,言外之意,你也可以选择不让我这样履行义务。

在这里,我要重点表扬大儿媳。

听到老公邀请公公和自己一起生活,大儿媳直接问,你是说要扩建房子,就是为了这个?

有些人会认为 ,这是大儿媳敲山震虎,婉拒公公和她们一起生活。

恕我难以认同。

因为她确实是个善良的儿媳妇,下能做弟弟(小儿子)的知心大姐,上能舍得为公公婆婆花钱。

当小儿子带着女朋友来到老家为母亲服丧时,大儿媳说比之前的女友要好。大儿子和大女儿都表示惊讶,这说明小儿子和嫂子的关系特别好,双方有交心的感情。

在此,我要重点说一下大儿媳和公公婆婆的关系。

当婆婆公公来到东京后,大儿媳操持晚餐,用寿喜锅宴请家人,足以说明这是大儿媳对公公婆婆的善意。

当大儿子出急诊,无法陪伴父母,大儿媳第一时间建议,自己可以陪伴公公婆婆一起出游。

听到老公邀请父亲住在一起,大儿媳说“扩建房屋”,我更倾向于她在顺水推舟,解决问题。

如果公公要和他们一起生活,就必须扩建房屋。

如果不扩建房屋,她的两个儿子就要挤在一起房间。就在影片开头,她的儿子对此很不满。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儿媳算是做到了儿媳和母亲双重身份的和谐统一。

大儿媳的善良也映照出大儿子的真面目,他算不得孝子。

最后谈谈小儿子。

在大女儿眼中,小儿子不靠谱。在大儿子心里,小儿子一事无成。这些是父母对小儿子的整体印象。

论学业,小儿子比不上大儿子,无法满足老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成为最不讨喜的存在。

论机灵,他也不如大女儿巧言令色,无法得到足够的爱。

小儿子的幸运,是他找到一个童话故事中才能出现的女朋友。

颜值高性格好,不嫌贫爱富,懂勤俭持家,就凭借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小儿子可能在上辈子拯救过银河系。

当然,小儿子最能打的地方就是他有颗温柔善良的心。

尽管一事无成,住简陋的公寓,但他绝对是随喊随到的好儿子。

哥哥姐姐没有时间陪伴父母游览,他没睡饱就带父母游玩。

从职业角度看,小儿子是打工人,姐姐和哥哥都算个体户,前者的自由度远远低于后者。

然而,小儿子依旧能够保证随喊随到,不会拿忙碌敷衍父母。在母亲去世后,他是唯一一个跑过去安慰父亲的。

这是影片中最催泪的情节之一,在父亲转身的时候,他欲哭又止的表情,既有在缅怀母亲,也是在心疼父亲。

尽管小儿子住简陋的公寓,他却带给母亲最大的快乐。

影片还有三者住处的对比。大儿子住的是小别墅,大女儿和小儿子住处逼仄,打开门总能看到邻居在挂衣服。

三者的经济状况一目了然。但是,有钱不代表能够表达爱。有些人,即便钱不多,也能给家人带来温暖。

《东京家族》拍出东方式的尴尬亲情,最受父母喜欢的大儿子和大女儿,反而不如小儿子体贴。

我们经常说,“偏儿不得偏儿济,偏儿反受偏儿气”,父母比较偏爱的孩子反而不孝顺,而有些不被喜欢的孩子反而成孝子。这简直就是东方式亲情的一个奇怪现象。

聪明如你,快来告诉我 ,这是为什么?

 2 ) 淡,也许才是最深

看完《东京家族》三个星期了,一直想写些什么,却不知不觉任时间流过,仍未动笔。日子依然继续,生活中的好与坏一如往常交错来到,一切彷佛不曾改变。而我,却在夜深人静之际,不时想起远从濑户到东京探视子女的平山老夫妇在偌大东京的寂寞身影:他们有时轻描淡写的交谈,有时只是沉默相依,他们像多数老一辈懂礼数的人不愿麻烦子女,却难掩在陌生城市的不知所措。那些不言而喻的无奈看得我颇感心酸。但在深切感受时间的残酷之余,我仍为这对感情甚笃的老夫妇庆幸:在意外来临前,至少他们还拥有彼此。 【在以为是「家」的地方无家可归,最是心酸】 电影的开始,老夫妇开心地到东京探望子女。起初,老夫妇也确实受到子女们热烈欢迎。然而,几日过后,工作忙碌的子女们再无闲暇陪伴老夫妇,他们甚至想到让父母去住温泉旅馆的点子。表面看来是子女的一片孝心,但实际上此举是为了省去照顾父母的麻烦。印象最深的是老夫妇被送至旅馆后,两人呆望着玻璃窗外缤纷璀璨的摩天轮。 老太太:『你不换睡衣吗?』 老先生:『旅馆不能穿着睡衣下去吃饭啊。』 一句话,就道尽了两人想待在家,却无法待在家的无奈。 次日早晨,一夜无法安睡的老夫妇坐在海边,像平日一样闲聊,老先生笑老太太夜里打呼,老太太说她腰酸背痛根本没睡好。尽管两人内心五味杂陈,也因为一份如常的陪伴,逐渐释怀。两人相视而笑道:『我们回家吧!』我本以为他们要回濑户老家,后来才知他们回的是女儿的家。但,女儿的家,是他们的家吗?看到老夫妇在被女儿拒绝后,拖着蹒跚的脚步,各自想办法在外过夜的场景,除了心酸,我想不到其他更贴切的形容。 从小到大,只要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子女的「家」,但为什么长大以后,子女所在的城市却给了父母无家可归之感?这就好比许多老人虽有多位子女照顾,却被迫两三个月就得迁移到另一位子女家,老人无可奈何,子女也各有难处。但谁都知道,无法安定的感觉不是回家,而是不断流浪与持续飘泊。难怪,老先生后来说:『我再也不去东京了。』这也说明了:东京虽有牵挂的三位子女,但永远不是他的家。 《东京家族》与其说讲述的是家族,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让人清楚认知到伴侣有多重要的故事。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片名不是《东京家庭》而是《东京家族》?后来明白了,只有在濑户老家子女尚未离家时,老夫妇与三位子女组成的家才是“家庭”。待子女离家后,各自在东京成家立业,濑户家真正的成员仅剩平山夫妇。「家庭」与「家族」仅一字之差,但这当中的距离却足以让平山夫妇在子女居住的城市深切感到无家可归的凄凉。 【父母与子女,都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与对待】 整部电影以老夫妇的视角为主,让子女能清楚看到以往因自我中心所看不到的父母心情。同时又不忘提醒父母,要换个角度看待既定印象中的子女。电影中的父母与我父母极为相似:严肃传统、不易亲近的父亲,笑容可鞠、体贴细腻的母亲。最让老夫妇放心不下的小儿子昌次,每一遇父亲质问工作状态,总是迫不及待想逃,这时就需要乐观的母亲在一旁打圆场。父亲认为儿子偷懒不肯吃苦,才不找收入稳定的工作;但儿子在大城市努力生存,自有他的理想与难言之苦。以为表面看到的就是全部,因此,父子俩总是说不到几句气氛就闹僵。父亲想表达的明明是关心,儿子感受到的却只有责备与压迫;儿子明明是纯真良善之人,父亲却因过于担忧儿子的未来,而忽略了其最宝贵的本性。 这样的情节,看来一点都不陌生,彷佛镜面一下就照出了许多亲子关系的无奈与叹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部分父母长久以来对子女的深切期待,因此,当长大成人的子女不能如其所愿时,父母内心深处那份无处排遣的失落,不知不觉就会变成对子女的严厉苛责。但,苛责与数落并不会让子女成龙成凤,只会将子女推得更远。也许,父母要开始学习接受子女未必如自己的想象,并试着转化失望的心情,才有机会看见子女在自己想象之外的美好之处;也许,子女也要试着体会父母叨念背后的用心良苦。那些因过于执着而看不到的盲点,除了父母,也不会有人愿再对你提醒。 父母与子女,都需要不同角度的看待与对待,才有更亲近的可能。电影最后,当白发苍苍严肃寡言的父亲对小儿子的未婚妻九十度鞠躬致谢时,我也跟着泪如雨下。父母为我们做的,永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所以,我也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试着体会父母的心,即使生活仍难免磨擦,不愉快也不会完全消失,但在遗憾来临之前,我们其实可以为父母做得更多。 【沉默的寂寞,最刺痛人心】 一直很难忘记母亲骤然过世之后,父亲独自站在医院外的阳台看着缓缓升起的朝阳那场戏,小儿子昌次走近,父亲淡淡地说:『昌次,你妈,走了呢。』昌次点头后,突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父亲不再言语,只是默默转身离去。 电影中的父亲几乎不曾在子女面前表露任何情绪:与子女谈及年迈好友逐一离世,说的明明是生死大事,语气却平淡地像是在说日常小事;得知相伴了一生的老伴可能不会再醒,他喃喃自语道:『已经走到尽头了呀。』老伴死后,子女们商量该怎么安排他的去处,他倔强地说:『我不需要子女的照顾。』这样好强的父亲形象,也是我所熟悉的父亲形象。 从小到大,父亲在我眼中一直是强大且无所不能的,我的自卑也许来自因为不像父亲那般,所以像昌次一样,总不自觉与父亲疏离,而自然与母亲靠近。记忆中几次与父亲的严重冲突,我几乎都是转身就逃,用逃离表达对父亲咄咄逼人的愤怒,而父亲总在一段时间过后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以和颜悦色的态度试图越过彼此的鸿沟。而我曾经以为爱面子胜过一切的父亲其实没那么爱我,否则怎会一不顺他的意,就完全无法沟通。直到有一次无意中经过父母房门前,听到父亲在电话中对朋友感叹到三个女儿都和自己不亲,他不想啰嗦,只是担心我们以后会过不好……我惊讶地发现父亲的语气竟有一种我从来不明了的类似寂寞的情绪。 又有一次,母亲负气离家,一向霸道的父亲遍寻不着母亲,明明十分焦急,在我们面前依然故作淡定,我看着他走向楼上的孤单身影,内心突然一阵心酸,这感觉就像在电影中看到的父亲,从不在子女面前表露真实情绪,却总被他淡定话语中的深深寂寞所刺痛。我以为自己不在意,直到意识到所有的泪点几乎都在父亲的片段中,才明白内心深处始终在意着与父亲的疏离。疏离,让我对父亲的寂寞更无能为力。其实很渴望走近他,就像他想走近我们一样,只是习惯性的距离,拉远了我们。 父亲,是我心中淡淡的哀愁,电影中的父亲,彷佛就是我的父亲。我不断想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脑中浮现的却是曾在刘若英演的爱情电影《生日快乐》中下的标题:『淡,也许才是最深。』一辈子爱着一个人,那是比男女之爱更长久的情感,表面上淡淡牵系,实际却是深深相连,看似平淡却日益深刻的爱,不也是父母与子女的最佳写照?这是以前只看得到自己的我所想不到的。 【时光无常,爱与孤独同在】 《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导演六十年前的经典名作《东京物语》。在原有的剧情上略作改编,加入之前重创日本的“3.11”大海啸情节,紧贴着时代的脉动,看来特别真切。但《东京家族》的过程与结局更残酷一些,似乎在提醒我们不断流逝的时光中只有无常不会消失,当它毫无预警地出现在眼前,即便再难接受,人生还要继续。我想象自己成为电影中失去伴侣的老先生,心头突然一紧,意识到那种失去伴侣的痛没有任何弥补的可能。人这一辈子孤独的来,也将孤独的去,唯一不同的是,后来的孤独有爱的回忆相伴。 当爱与孤独同在,一个人,将不再是一个人。面对无常,这也许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但在写下这些文字的同时,我想起的是属于自己的爱,一如电影中老夫妻平淡的对话,相视而笑的瞬间,相依离去的背影,甚至是大吵大闹后仍不愿放手的深深拥抱,那么平常却那么深刻的烙印在心底,让我知道有爱的孤独其实不孤单,这也是《东京家族》最后留给我的温暖注解。 现在的我,似乎更喜欢这样平淡叙述却饱含深意的电影,像是看似平静无波的生活,湖面下却不断涌动着新鲜的念头。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只有一成不变的自己。于是,我不再害怕老去,只愿在慢慢老去的时光中,依然能紧握住爱,将所有的爱恋集结成一辈子的陪伴。

 3 ) 儿孙自有儿孙福,可怜天下父母心。

很典型的一段:

大哥:“虽然还没和文子商量,爸以后要生活的地方,定在我家也可以。”
大嫂:“我觉得这样比较好,也就是说你想扩建房子吧?”
大哥:“是啊!爸爸你觉得呢?和我们一起生活的话。”
老人:“我谁家也不去,就这么定了。”

这就是日本人的亲情缩影,那种礼貌,带着一点点似是而非的疏远。有人不同意我这样美化,别解释了,冷漠就是冷漠。但是我真不想用冷漠这么冷漠的词,因为自始至终态度都好好,氛围都和谐。你说是他们虚伪到家了,但好歹人家装也装的出来啊!同样的情感矛盾冲突,要是放在中国,肯定是一地鸡毛,满街狗血了。看看《第三调解室》那种,一家子吵上电视挣房子的节目就够了。

演绎出来,估摸是这样典型的一段:

大哥:“这家我说了算,爸以后跟咱过。”
大嫂:“放屁,咱家哪有地儿?你把老头子收了,我就带着孩子走,离婚!”
大哥:“你敢!还反了你了……”(然后进入无休止的争吵)
老人:“人老啦,不中用,你们嫌弃啊……”

难以置信,81岁高龄还能拍出这样好的作品。
却又坚信不疑,恐怕唯有81岁阅尽世间沧桑,才拍得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山田洋次的影片就是这样,你不觉得他们是在表演,那是真实平实的生活原本呈现,非常自然,自然到你会想要很苛刻的去探究那是不是精心设计过的,例如自行车翻车的老师那一段,我甚至一桢一桢的去找蛛丝马迹,也依然无法定论。
从《母亲》到《弟弟》,再到《东京一家人》(我不太喜欢《东京家族》这个名字),温馨的一塌糊涂。

父母在孩子的心里不过是观光客,孩子在父母的心里却是永远的牵挂。

 4 ) 老山田,老味道

在电影界,翻拍致敬向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原因不外乎拿人手短。你拍得像,说你便宜占尽。你拍得不像,说你毁了记忆。总而言之,口诛笔伐,它比拍续集还难。续集电影,偶尔还能有优于前作的。但翻拍致敬,迄今为止,从没有过超越这一回事。最好的也只能说,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正因如此,看到一些小津拥簇痛批《东京家族》,我也能理解。可问题在于,这本来就不是小津作品,你非要照着小津的味道去看,那只能是自己找罪受。《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它们的情感基调是完全不同的。小津冷漠,讽刺意味重,儿女无情,长者寂寞。但山田洋次的电影,从来都是人情暖暖。别的不说,单看《寅次郎的故事》系列就知道。百折千绕,他都相信人世间的情感美好。放在片中,听父亲评价小儿子的那番话,其实已经道尽了区别。这是一部温柔动人的作品,不会因为小津和《东京物语》的存在而失去光芒。 用更简洁的词语去总结差异,《东京家族》显得更加通俗和煽情。单说居酒屋一段,山田的感慨更加直接,只是关于人生白头,不胜唏嘘。而在小津的版本里,居酒屋一段隐藏了过去的历史。《东京物语》里,二战背景的存在让影迷津津乐道。它不仅带出了离世的二儿子,同时塑造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儿媳妇形象——外人比亲人还亲。与之相比,《东京家族》已经往后六十年,日本社会风平浪静了太久。即便加入了大地震的元素,但整个日本社会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危机影响。 有朋友看完后疑问:六十年前在东京没地方住可以理解,但六十年后,老人家怎么连个栖身的地方都没有?言下之意,他觉得山田洋次照搬得有些刻意。那么,在现代社会的大都市,老人家就不可能无家可归?当然不是,这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是家庭归属感的问题。《东京家族》想说的是“无以为家”,只有这样看,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还没成家的小儿子成了戏肉。在山田看来,这个还没组成的新家才是日本的希望,传统三代人的家庭则回不去了。小两口有担当也有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孝敬老人,从而达成另外一种和解与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大儿子和女儿是在照搬《东京物语》,而小儿子的内容却是重新加入。 更何况,《东京家族》并非为了致敬而致敬,在山田自己的作品体系里,它和《母亲》、《弟弟》组成了家庭三部曲,但我一般喜欢把它们称为“致敬电影人三部曲”。还有致敬这一回事,山田曾拍过一部杰作《儿子》,看过的都说神似《东京物语》。里头不仅致敬了小津,还顺带把沟口健二等人也致敬了一番。所以,与其说山田不懂小津,不如说,有些人实在是不懂山田。最不济的,作为一篇命题作文,他完成得兢兢业业,你总不能奢望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导演去勇攀高峰罢。 经历西方导演和评论家的推动,小津取代黑泽明成为了日本电影另一座高山,难以逾越。在松竹新浪潮时代,山田并非激进的变革者。他没有像今村昌平一样反感小津,也没有像周防正行等后辈那样,在学习小津的基础上去颠覆小津。在这几十年间,山田的姿态始终是谦逊、温和,安安心心拍自己的电影,没有太多的功利野心。或许,这和他一直在老迈的松竹公司大有关系,然而,如果说山田没有自己的电影世界观,反而需要去偷师小津,这未免有些贻笑大方了。 时代不一样,但人的想法总是相似的。真要我说,看这样一部电影,既然都知道幕后制作的来龙去脉,那就少谈点形式,多投入点感情。六十年前的东京故事,它一样会在今天上演。【中国新闻周刊】 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18296 渡边浩对谈山田洋次 「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

 5 ) 影片窥日本

简单说两句。
(现在看这样一部电影,自觉机缘巧合。从东京归国,呆在家中,无特别事。
适应国内环境花了一段时间,适应从小到大生长的环境又着实花了一段时间。
此次回国诸多感叹和思考,刚回来的两天,总想说出心中所想,总意图改变他人的想法,现在却尽量避开某些话题,改变不了的说了也徒添苦恼。
呆在日本一年零几个月。最后一段时间很想回国调整下心情,回国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并不属于这里,也不知道属于哪里。只有向前。)

片中前几十分钟在那个小空间里家族之间的对话。寂寞感重新袭来,日语的寂寞感。 片中的女儿,从头到尾一股标准的日语世間話,日语还不熟练的时候没有过感觉,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才感到这样可怕的日语。说不上虚伪,说不上伪善,说不上关心,也说不上冷漠,永远和对方隔着一层幕。
生活艰难,如果摊上麻烦的事情,想办法推脱。
片中的母亲说女儿小时候最听话什么的,父亲说果然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大儿子想尽孝心却因为工作,并没有实现想带父母出去玩的计划。连孩子也抱怨爸爸工作太忙。

父亲感叹时代,埋怨子女们不顾他的想法都上京奋斗。。 坐青春18去过广岛,一路经过岡山,后来到很不发达的島根県。日本的乡下很美,但是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
到富山的时候,去宇都月温泉的电车上,寥寥的几个人,有像我一样来开会顺便观光一下的上班族,更多的是提着包袱皮去泡温泉的老奶奶爷爷们。
这也并不只是日本的问题吧。

反而父母眼中最不成器的老三和他的未婚妻最后给父母最后留下了最好的回忆。

市中心豪华酒店,华丽的西餐,却不如狭窄的孩子家,不如居酒屋里的一杯清酒。

酒店的服务员说,打扫这么干净,被子叠这么整齐,肯定是一堆老夫妇,进而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我们何时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

片中的母亲,很温柔,人生的愿望在见到儿子的未婚妻,和儿子夜谈以后也实现了。母亲那一句诚挚的ありがとう。

苍井优的角色并不是导演刻意塑造的完人,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和母亲一样,用一个温柔的心对待这个世界。

看了几部山田洋次的电影。充满人情冷暖。不管如何,总相信人间的情感美好。
这也是喜爱日影最大的原因吧~

 6 ) 现实如此,面对选择却没有选择

带着日本传统家庭价值观的《东京家族》,却能让每一个人或多或少皆能看到吗家的困顿与温馨,电影并没有过多的戏剧性渲染,几近真实的平铺直叙中令人得以共鸣,细小甚微处的真情流露有以感动与沉思,亲情的羁绊永远都能感人肺腑。

山田洋次对于细节的刻画以及细腻情感的描写在我心中可以排到亚洲前三吧,相当厉害了。老龄化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极其真实,毫不夸张,完全没有戏剧性,日常刻画深入人心。优酱抢眼,小七也是帅的不行。看完真的会思考很多,泪目。

山田洋次翻拍小津的经典。真实,淡然。家庭终不应与个人轨迹相抵,亲情也不该成为太深的羁绊。现实如此,面对选择却没有选择。

 短评

表演太过了 听惯了吐槽体的猛一听类似中文的语速有点受不鸟 无数个实例证明,故事可以学,镜头可以学,剪接可以学,可气质这回事,还是回乡下慢慢养着吧。。。两老静静坐着的场景也能让香港观众捡乐儿,可见学得有多笨。

9分钟前
  • 黄小山
  • 还行

我就是骑车摔沟里回头看苍井优的那个英语老师

14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我离开的这六个月,父母的衰老和退化程度让我吃惊。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现在必须解释十几遍;他们甚至一个学期都没搞清我哪天有课;原本从不轻易受骗的父亲会被弱智的街头骗术骗去几百块。诸此种种,让我有时不得不闭上眼睛不去看画面才能忍住眼泪。第一次见那么多德国人哭,我原以为德国人从来不哭的……

15分钟前
  • 姐夫哈地
  • 推荐

即使《东京家族》时隔《东京物语》六十年,但《东京物语》里的核心依旧能够被共通、被理解,小津安二郎的伟大在于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他所表达的人心人情人世依旧不变。不对,也有变的——六十年来咱中国人有钱了,腰板硬了,嗓门大了。

20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孩子会去错误的车站接父母,父母没法在正确的时间死去。子女凑钱住上的宾馆没有老家的榻榻米舒服,观光车上看到的东京塔不如乡下的路标踏实。母亲好像有提前预知的魔法,也留足了与子女告别的时间,她没法亲口告诉老伴快乐的原因,也没法帮小儿媳助力。迎着朝霞嘱托儿子,你妈没了,此刻家族才能团聚。

2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简直像是看到了家族的重影,相似度惊人的可怕。失去至爱亲人的滋味像是再次经历了一遍,实在是太痛苦了。

26分钟前
  • 小Z
  • 力荐

前半段和一些场景致敬小津,后面转向是枝裕和,没那么隐忍苦涩,却是波折豁达而不过分煽情。加入一些现代社会细节,更能让我想起亲身经历,半夜看得很虐心。妻夫木聪和苍井优作为新生代吸引了不少眼球,尤其是优酱,越到结尾戏越吃重。父亲在天台上说,你妈妈没了,儿子漫不经心哦了一声,随即开始哭泣

2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SIFF@大光明;改编几无新意也无必要,落于通俗治愈,前作珠玉在前,只有另辟蹊径才会出彩,仍是山田洋次擅长的家庭轻喜剧套路,完全无法传达原作内核精髓,两片连看的效果更差,当全场笑点连连,我一点都笑不出来,甚至感觉轻浮;ps.苍井优扮演书店文艺森女也该歇歇了!和原节子怎么好比呢?!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儒家文明下的农民依自然资源而结成稳定社会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儿女们都离开小岛,传统家庭关系遭遇重构。亲情的疏离、城市的压力、举目无友的老俩口在东京只能当观光客,多数的时间是在默默的凝视中打发。不如归去,但小岛也总要变的。在现代化与儒家体系之间,或许只能取其一。【百老汇电影中心】

34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三星半。想到山田洋次会对社会老龄化,老人孤老故乡的哀叹做更多功课,但没想到会着墨如此之多,电影中心几乎就着陆在此。整个影片没有了小津的“关系网”,家庭成员不是环状感,而是三角形,各方都支楞着,略有生涩。

35分钟前
  • 我是奈可
  • 还行

SIFF5 时隔六十年的新瓶装老酒,无非是让新一代年轻人重新认识到“我们最终都要无家可归”这一现实,从年少看待老去,从成长看待家族瓦解,从翻拍重新认识经典。而影片本身,前半段照葫芦画瓢毫无特色,后半段略有突破也顾此失彼。对地震和中国人的与时俱进也很不合时宜。

3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东京家族》是山田洋次的“阶段总结”,也是借前辈的壳生自己的蛋。山田与小津有本质区别,小津的家庭像无菌隔离病房,人物之间欲言又止,压抑阴郁,是中产阶级的遮羞布。山田还是达观幽默,“寅次郎”们依旧生龙活虎,生死虽沉重,但大家更乐于“打开天窗说亮话”,低角度摄影挡不住他的坦率与实在。

4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就这一部,这一趟HKIFF值了,“致敬电影人三部曲”最喜欢的一部!云大说,情感基调和小津其实是不同的,比如看哭了这种事……居酒屋一段开始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就这样完蛋了吗?!”不想去和步履不停作对比,但架构上确实有相似之处。看完后尖沙咀夜宵完,好想喝札幌啤酒,在HK可否尽兴一次?

4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非常美好的电影。妻夫木聪和苍井优站在一起养眼极了。

45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熟悉的生活气息。生老病死,便是人的一生。任何从每当逢年过节一张桌子就坐不下的大家庭出来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吧。想到一些再也见不到的亲人,不期然就潸然泪下了。淡极始知亲情。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昌次跟母亲分享表白经过、老爷爷感谢纪子的地方很感动。

50分钟前
  • Kirsten
  • 推荐

太多感同身受 山田導演就是一點也不煽情卻讓人泣不成聲 居酒屋外和屋裡都挂了東京家族的海報是否能算彩蛋 最後橋爪功一個人剪腳趾甲的鏡頭太戳淚點 久石讓這次相當低調 直到片尾音樂才顯示出他的味道 蒼井戲份不多 但感覺沒有之前弟弟演的出彩 感謝@ShanghaiG 感謝2013年初能夠看到這樣一部好電影

52分钟前
  • T.V.Zoe ி
  • 力荐

明明比《东京物语》拍得好。

53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小津的故事,骨子里换上了山田一贯的人生态度,小津那种克制的情感表达被打破了,味道变了,但日本传统价值观的那份优雅和隐忍还在,只是多了一份山田眼中的豁达幽默和乐观。硬是和小津导演比也显得没有必要,如果山田不留一丁点自己的特色,完全致敬变成了小津,那才叫让人失望呢。★★★★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东京物语是大师经典中意想不到的好,东京家族是意料之中的情感高分

1小时前
  • 兒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